圖、文/蚩尤九黎城 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

「鞍子苗歌」,是彭水鞍子鎮一帶的苗族民歌。彭水位於武陵山系與大婁山系交匯的褶皺地帶,東鄰湖南,南連貴州,西接渝中腹地,北挨湖北。這一特殊的「文化媾融區」區位,使「鞍子苗歌」形成了一種既植根於西南苗歌的特質基因,又涵化整合了土家等民族及巴(渝)、黔、楚(鄂湘)、蜀多地域民歌音調元素的特型歌腔。

鞍子苗歌內容十分豐富,按類別分,有勞動歌(如打鬧歌、採茶歌、刺繡歌等),儀式歌、情歌、生活歌、歷史歌、兒歌、雜歌;按表現形式分,有獨唱、合唱、對唱、一領眾唱(打音)、多領眾唱、齊唱等;按歌詞結構分,有五言、七言句、十字句和長短句;按唱腔分,主要有高腔、平腔、混腔三大類;按曲式分,有號子、小調、連句、盤歌等。

鞍子苗歌既保持了苗歌的固有特質,又在音調結構、旋律、節拍節奏、音域音型、音階調式等一系列顯示色彩上融入了相鄰民族的民歌元素,形成了音樂色彩混合駁雜的,與異地苗歌有別的特徵。這使鞍子苗歌旋律十分獨特優美,奠定了它在文化比較學、音樂形態學及民族音樂史研究中具有的不可或缺的取樣與存史的標本價值,是弘揚傳統民族文化,進行新音樂創作的極好素材,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在京舉行的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中,彭水鞍子苗歌《嬌阿依》作為重慶市代表隊的重點節目參演,受到領導、專家和群眾的高度贊揚。重慶市整台節目還以鞍子苗歌「嬌阿依」作為總冠名並獲金獎。如今「鞍子苗歌」已成為重慶市民族文化重要品牌之一。

「鞍子苗歌」與彭水文化藝術的發展基本同步,在遠古開始萌生,春秋戰國時期形成,唐、宋達到鼎盛,元、明至清遭到破壞。社會的深刻變化既給它帶來了發展的機遇,而在「時尚」、「西方」的強勁擠壓下,又使它變得空前脆弱甚至瀕危,極需強力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