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林務署東南林業試驗所。(圖∕林鴻忠)

1980年代末期,在美國發生一件很大的衝突事件,地點就在西北部花旗松老齡林伐採區,引發保育團體激烈抗爭,他們主張應留給北美斑點梟棲息的環境,否則珍稀物種即將消失!抗爭團體的口號是:今日的鳥類就是明日的人類;但林木老熟後生產利用再造新林是天經地義的事,林木生產鏈的工人回稱:今天的人類沒有飯吃,沒有木材可用,還會考慮到鳥?究竟鳥類重要?還是人類重要?當時的衝突抗爭憾動了全國。

對立衝突事件發生後,美國政府非常著急,總統立即指示相關部門,面臨保育和生產兩個極端爭論,林務署應提出解決方案,於是署長寫了一封信給每-位員工,試著反思檢討經營上的盲點所在?

經過討論研究並參考華盛頓大學富蘭克林教授的新林業理論,包括生物多樣性、生物遺產、大地景經營單元等概念,認為森林經營要採取生態的法則、發揮不同森林環境的價値和考慮民眾的需求,於是在1992年美國正式宣佈執行森林生態系經營政策,希望森林將來能呈現健康性、多樣性、生產性、永續性的生態系。

原則上,依不同森林環境,各採取調適性經營,設定目標、監測並隨時調整方法;特別是伐木區,應適度保留前生樹、枯立倒木,供生物遺產、養分回歸、加速植生及野生動物棲息;生態敏感地區,盡量減少干擾;採生態育林法則,包括修枝、疏伐、複層林營造及擇伐、傘伐等友善收穫作業,降低林地裸露面積;同時主張林業政策的形成要廣納民眾的意見,尤其是森林周邊的社區住民。(本文應邀供稿作者∕蘭陽城鄉美學基金會專業董事暨前羅東林管處處長:林鴻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