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氏先人移居後山的艱困時期,也反映在命名上。(圖∕溫富振)

因為參與太原堂温氏世祖家神牌更新,我很高興有機會正確認識12個世代每位世祖及妣孺人,發現世祖的命名很有意思,充分反映時代背景。

從14世祖必先公說起,這一輩世祖修墳的年代為清乾隆16年(西元1751),也就是二百七十多年前,其名「必先」,是引用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見先祖應是飽學之士,治家受論語儒家思想影響至深。

世祖必先的後幾代包括益善、其瑞、應玉及來台祖貴長、志禮及仕麟等,名字均屬非凡,含意深刻,充分顯示禮教詩書的薰陶背景。

及至22、23、24世是我們晚輩比較熟悉艱苦的年代,是世祖當「佃人」也就是佃農,為生活奔波艱苦時期,乃至於為了温飽,繼唐山過台灣後的家族第二度大遷徙後山。這個時期先輩說,只有機會讀「私孰」,老實說,這一輩認識不到幾個漢字。

先人這一艱困時期也反映在世祖的命名,最經典的是命名以天地運轉規律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為主,這三代世袓幾乎都是五行命名,有些還多到重疊呢,譬如清水、金水,彼此稱呼好費力,因為必須先想一想,是那位金水、清水?

更有意思的男性世祖命名為「娘」,如21世灶娘,乃至於後幾代偏名「阿妹」、「石妹」等,為什麼男性會稱娘或妹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我想,是不是先祖婆名字幾乎都叫妹,所以,男的也稱「妹」?

經過長輩提供資料,分析研判,可能是當時男丁旺,女娃少,所以,男丁取名或偏名為「妹」,藉此「招妹」生女,男丁女娃能夠平衡,原來,那一個祖輩,別人「招弟」,他們「招妹」呢。(本文作者∕資深媒體人:溫富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