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百花盛開,動物及野鳥進入繁殖旺季。全世界的鷺科水鳥有62種,在台灣則有19種,在此之中最為搶眼的應該算是池鷺了。不過,池鷺在台灣相當罕見,想要欣賞牠的華美風采,大概要有相當的幸運與機緣。
池鷺(Chinese Pond Heron)身長大約45公分,比普通常見的夜鷺60公分左右,大概小四分之一。池鷺俗稱沼鷺,顧名思義,牠們喜歡生活在池塘、沼澤水域和泥灘地。
▲池鷺展翅飛翔的美姿。(圖∕周俊雄攝)
池鷺外型雌雄相同,牠的繁殖及非繁殖羽異色,平常全身大致為土黃色,胸前有黑棕色的縱紋,翅膀、尾羽白色,嘴黃色、尖端黑色,腳黃色。繁殖羽的胸部為栗紫色飾羽,背部藍黑色蓑狀飾羽延伸至尾部。
池鷺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及東南亞,少數個體會進行遷移,在台灣屬於不普遍冬候鳥,金門地區則是普遍冬候鳥。從去年秋天以來,宜蘭地區陸續在休耕水田以及種植荷花的水域就有發現,初期都是全身土黃色縱紋,如果佇立在枯乾草叢裡面,很容易融入環境而隱身其中。
▲池鷺覓食的模樣。(圖∕周俊雄攝)
此等鳥類,以捕食小型魚類、兩棲類和泥土中的蚯蚓為主食,也曾經獵食麻雀等小型鳥類;大多單獨行動,不過,如果遇到農田耕耘機作業,也會像大、小白鷺及黃頭鷺一樣,在剛剛翻耕過的農田中覓食。
隨著春夏繁殖季節來臨,大南澳地區近日出現兩隻池鷺,其中一隻已經變身栗紅色,擁有非常美麗的繁殖羽,另一隻則還沒有繁殖羽色,可能是幼鳥。相較於其它鷺科水鳥,小白鷺、夜鷺會有頭頂的飾羽、大白鷺和小白鷺會有白紗狀的披肩和蓬蓬裙,黃頭鷺的頭頸和背部有明顯的橙黃色羽毛。
▲池鷺現蹤,引來鳥友追拍。(圖∕周俊雄攝)
池鷺在繁殖季節,最令賞鳥人士和鳥類攝影師期待的就是牠的華麗變身,大家都希望能夠看到到牠們漂亮的夏羽。
池鷺的白色翅膀和尾羽,平常隱身在栗紅色的羽毛之下,直到起飛之後才能被清楚看到白色飛行羽,一不小心往往誤以為只是一隻小白鷺,鳥功粗淺的賞鳥人可能錯過難得一見的漂亮池鷺,不過,還是有眼尖的攝影師獵取到池鷺精彩的飛行畫面。
隨著天氣逐漸變熱,池鷺可能會離開台灣,回到牠們北方的棲息繁殖地,大約在冬季以前,希望還能在台灣看見池鷺回來。(本文作者∕資深媒體人暨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周俊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