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楊基山
中興文創園區有片小鐵牌,鏤刻著「台灣遊透透,龜山還沒(勿會)到」,說明在長期管制之下登島難矣,益顯其神秘性,而在台灣總督府檔案內,留存日本人所作的「探險報告書」,詳細紀錄島上居民當年的生活狀況,官方這項行動與牌上的名諺,似在相互呼應著。
▲台灣總督府檔案的「龜山島探險報告書」。(圖∕下載自台灣總督府檔案)
龜山島是宜蘭人的精神地標,道光年間,島上曾住有700餘人,之後因謀生不易而逐漸遞減,又因軍事管制,居民全數遷離,而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其實殖民初期,日方急於派員前往調查,對這隻懸浮頭城外海的烏龜,存有同樣的「好奇心」。
▲日本治宜初期的龜山島漁港圖。(圖∕下載自台灣總督府檔案)
首任宜蘭廳長西鄉接受總督府指示,組團赴龜山島調查,除派出軍艦載運團員外,當天宜蘭天候不穩,仍然成行,檔案紀載推算,當時應有10人左右,部份團員在島上待了三天,船隻由蘇澳出發回程在壯圍東港登岸。
▲日本人所繪的牽舌網。(圖∕下載自台灣總督府檔案)
宜蘭廳於明治31年提出「初探報告」,稱龜山島住了4、500人,多為70多年前由漳州移入,已經生活了好幾代,該處距離頭城約三里,島民棲息以低矮茅房為主,除養有家禽外,平日以甘藷為主食,也種植花生。
▲1960年代龜山島上的生活樣貌。(圖∕下載自網路)
報告中陳述魚類的資料最多,因島民以漁業為生,魚貨包括鯖魚、鰹魚、飛烏等等,更稱附近是大漁場,也提及島民還利用灣澳進行牽罟,以及牽罟或捕漁使用的魚具圖繪,極為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