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John Huang、圖片提供/Dirty Hit、影片提供/No Rome
「若在人海中感到孤獨,你可以在這張專輯中找到自己對於『歸屬感』的理解。」
有兩件事應可做為菲律賓音樂人 No Rome 與他首張專輯《It’s All Smiles》的切入點:
一個是音樂雜誌 Pitchfork 發表了一篇「ambient jazz」的長文,為了解釋 Floating Points 與 Pharoah Sanders 合作的新專輯《Promises》可不可以被歸納為爵士?以及台灣樂團「島國未來主義」的 Afrobeat 非洲未來主義碰撞南島語系的首張專輯《AIslander 未來島民》,入圍了 2021 年第十二屆金音創作獎的最佳爵士專輯,也引起一波「這是不是一張爵士專輯?」的討論。
No Rome 自訂自己的音樂是 shoegaze R&B,也應該要引起 shoegaze 和 R&B 兩派擁蠆者的討論,而不少繽紛舞動的電子節拍與噪音處理,又可以讓電子音樂愛好者聆聽時帶來愉悅感。甚至有些歌曲橋段的處理方式會忍不住聯想到美國加州獨立搖滾樂團 Eels 的 E 味。
第二個是家庭背景(菲律賓友人曾說:「我們生下來就是為了唱歌跳舞」)。
出身在熱愛音樂的家庭,No Rome 的母親有時會在 club 唱歌,父親是土木工程師也是業餘 DJ 。No Rome 表示父親的音樂品味非常好,他喜歡 New Wave 和 post punk 這種快節奏的音樂,New Order 和 Naked Eyes 是小時候家裡總是出現的背景音樂。在聽著 Joy Division、Box Car Racer、Bjork,Slipknot、My Bloody Valentine…等各種音樂流派長大,從 12 歲就開始寫歌並把作品放上 MySpace,某天受到藝術總監 Samuel Burgess-Johnson 的注意,將他引薦給 The 1975 與英國廠牌 Dirty Hit,當時還不滿 20 歲的 No Rome 便決定從家鄉馬尼拉搬到倫敦,自此展開 No Rome 的音樂道路。
與簽約 Dirty Hit 後正式發行的第一張EP《RIP Indo Hisashi》 一舉登上 Billboard 排行榜,順利被國際歌迷關注。尤其與 The 1975 合作的〈Narcissist〉一曲至今在 YouTube 已超過 1,300 萬次點閱。並且跟著 THE 1975 世界巡演,No Rome 成為少數榮登倫敦 O2 Arena、紐約 Rough Trade、Cochealla 音樂祭等世界大舞台演出的亞洲藝人。
「我花很多時間在酒吧看樂團演出,但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我注意到我更傾向於享受電子舞曲。」如果從 2013-2014 年開始關注 No Rome,會感受他的創作深受電子舞曲啟發,無論是 UK garage、house、Chicago footwork 或 juke music。可以說 No Rome 搬到倫敦後,大量而且飢渴的吸收那裡博物館般的電子音樂場景,注入他音樂創作的任督二脈。
至於專輯《It’s All Smiles》是否為 shoegaze R&B,不如說更像是一種風格的概述。 No Rome 曾說 Shoegaze 和 R&B 是他成長過程中非常喜歡的音樂風格,所以嘗試著在創作中加入這兩種音樂類型,運用氛圍化的噪音、空靈合成器的聲音,以及流暢的旋律和節奏設計。在 2019 的 EP 《Crying in the Prettiest Places》就可體會 No Rome 是能串連音樂、設計、時尚和藝術世界,同時是一個能在不同風格類型之間輕鬆轉換的人才。
在馬尼拉於視覺上與導演 Paco Raterta 合作後,No Rome 的美學看起來更精彩了。比如〈When She Comes Around〉的 MV,以燃燒著的城市、不安的夜晚作為背景,將 glitchy 質感與快速蒙太奇剪輯和爆炸的吉普車交織在一起,馬尼拉都不像馬尼拉了,是科幻電影裡 high tech, low life 的末日生存美感。不到三分鐘的歌曲,不拖泥帶水呈現清晰的故事。
整張專輯也是這樣,可以毫不客氣的一飲而盡,並且不斷重播也不厭倦。在目前以單曲下廣告、演算法歌單的破碎、斷裂聆聽方式環境中,能製造一張舒暢聽完的專輯是難得的,就像一部引人入勝的影集,十集就是要一口氣追完,而《It’s All Smiles》還不需要你熬夜追劇,現在就可以滑開手機裡的串流音樂 APP 並戴上耳機,只需要不到 30 分鐘。(另外官方製作的卡帶與衣服周邊都滿好看)
No Rome 在 NME 的訪談中提到其實他同步在創作兩張專輯,一張啟發自搖滾樂,一張是純粹的電子舞曲,試著探索這兩個深刻影響他的類型,首張專輯《It’s All Smiles》擁抱了搖滾的那一面,但也展示了對舞曲和 jungle breaks 以及 underground clubs 的靈感。那麼下一張將會進一步探索出什麼樣電子舞曲面貌呢?頗讓人期待。
值得一提的是,音樂事業在倫敦發展的 No Rome 其實本來沒有打算搬回馬尼拉,但是疫情改變了一切。在某次音樂節演出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馬尼拉直到現在,他租了一套自己的公寓然後使用他現有的器材:鼓機、合成器、監聽喇吧和一台筆電,建立了一個居家錄音室,並就在家裡與英國的製作夥伴們遠端製作出了本次新專輯《It’s All Smiles》。
藉由 No Rome 想簡短歸納幾個面向給台灣延伸參考:
- 大量且飢渴的聽音樂,各種流派與類型都可以聽,然後自在的去融入到創作中,然後曝光到可以被聽見的國際平台。
- 承上,吸收音樂養分的環境與背景很重要,然後等待機會。
- 機會來了不要猶豫。
- 音樂工業是歐美世界建立的,有機會到自己喜歡的音樂的原生地就要去,泡著、待著,好好的充實自己,成長一定會加速。
- 如 The 1975 這樣前輩帶後輩的引薦效應是重要的,能建立給音樂人自在且專注創作的環境也是重要的。
- 疫情期間讓音樂更輕易也快速的產生跨國合作,台灣音樂人不趁現在發信給你想合作的海外製作人、混音師,甚至藝人嗎?
- Philippine is rising、Asia is rising,歐美音樂市場早已注意到亞洲的音樂活力並挖掘、培力,台灣能跟上嗎?或者,亞洲能建立起與歐美抗衡的市場嗎?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No Rome 朝著音樂的大海投遞出思念,並收到了遠方的回應與養分,而逐漸綻放著一個長出奇花異草的花園。
最後,正如我這兩年一直不斷強調的:有特色的 Live 現場收音影片很重要,要當作專輯規劃中的一個環節。No Rome 在 12 月 15 日推出一支在復古跑車 MR2 車內拍攝的 Live 影片,巧妙的燈光設計與拍攝方式,很好的展示了 No Rome 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