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資源再生廠與公共藝術雙揭牌。(上圖及左下∕宜蘭縣環保局提供;右下∕鄭絜心攝)

記者陳木隆∕宜蘭報導

在縣長林姿妙等人的共同參與下,宜蘭縣資源再生廠與公共藝術作品,15日下午在利澤焚化爐教育園區雙雙揭牌,見證再生粒料與藝術文化結合新里程。

宜蘭縣政府環保局指出,設於利澤焚化爐教育園區內的「底渣篩分資源再生廠」,與海岸線防風林平行,建築物由黃聲遠建築師設計,該棟建物甫獲全國建築師公會頒發環境關懷特別獎的殊榮,建築理念係以沙丘形象建構出圓弧形外觀,屋頂東側為藍色代表太平洋,西側為鐵灰色代表群山環繞,內部無樑柱空間,方便生產線彈性應用;更將使用年限後的拆除再利用也考量在內,朝向兼具環境保護、 地理人文與永續利用的環境教育場域邁進。

又指出,利澤底渣篩分資源再生廠廠內底渣篩分設備,設計年處理底渣量為3萬3千公噸以上,前處理程序包括人工撿拾、4種粒徑篩分、循環式破碎、5段磁選篩選(回收鐵金屬)及渦電流篩選設備(回收非鐵金屬),廠內並設有貯存區熟化焚化再生粒料,底渣篩分後轉身成為再生粒料,可以作為水泥生料、道路級配摻配料,成為循環經濟生力軍!

揭牌典禮,邀請亞洲第一「沙手」-國際級沙畫大師莊明達,透過作品演繹如何將再生粒料投身循環大軍的過程,也是全台首次底渣處理以沙畫文化呈現的藝術創作,如同永續循環生生不息。

另外,在倉儲式資源再生廠北側設置的公共藝術作品,名為:「五公噸的垃圾」,為藝術家李偉晟及王千華所設計, 其設計理念描述垃圾與底渣之間的體積關係,焚化處理後的垃圾會留下約15%-20%底渣,等同每日焚化600噸垃圾可產製120 座「五公噸的垃圾」公共藝術。

該作品試圖以再生粒料與垃圾的對比,以及磨石子工法表現再生粒料的剖面,呈現垃圾在日常生活比難以被看到的一面,並期待透過藝術創作,喚起大家重視垃圾減量與資源回收的重要性。

縣長林姿妙表示,焚化底渣經過篩分後,成為水泥生料及公共工程的建材替代原料,宜蘭縣公共工程可以多方使用篩分廠生產出來的優質粒料,一方面可降低處理底渣的財政支出,一方面也達到減少碳排放量與達成資源再利用的永續目標,也歡迎民間業界多加採用。除了焚化爐原有的環教參觀動線外,現在又多了底渣篩分資源再生廠及公共藝術作品,環保局也一併規劃更完整的參觀廊道與展示內容,透過環境教育與藝術文化的創新結合,共同體現更多元的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