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Covid-19疫情出現後,「零接觸」成為新常態,使得消費者的生活型態、消費習慣及行為常模,均已產生變化。由於過往的商業獲利模式,可能無法持續實現,因此運用科技協助業者重塑商業獲利模式,重啟與消費者間的對話,是產業的重要課題。由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主辦,在12月2日登場的「數位轉型線上論壇」上,邀請了4位專家、產業代表,暢談服務業數位轉型與精準行銷的戰略思維、疫常時代的轉型趨勢以及企業轉型實例,吸引超過500位產業代表共同關注。
研院執行經濟部技術處「新常態下服務科技輔助數位轉型計畫」,已有多年時間,特地舉辦這場論壇,擴散計畫執行成果。商研院代理院長王建彬致詞表示,今年計畫重點聚焦於AI人工智慧的應用、建置消費光譜與X、Y世代消費者行為偏好的常模,以及分析消費性格光譜,並且利用AI能量,分析台灣健身器材產業的消費者行為、消費趨勢,並進行升級轉型,為商業模式帶來改變與創新。
他進一步表示,商研院也同時培養國內行銷科技(Martech)能量,建立精準行銷的服務,協助國內重量級百貨公司,進行會員制度的管理,建置客戶數據平臺(Customer Data Platform,CDP)生態系,展開RFM模型的分析與管理,瞭解顧客行為、改善會員服務。
論壇一開始,商研院人工智慧服務綜合研究所所長范慧宜以「數位轉型戰略思維」為題,剖析未來服務科技幫助企業產生新動能的新局面。她表示,歷經疫情的影響,消費者愈來愈重視個性化、客製化的服務,因此企業打造服務及消費體驗的個性化,必須將不同的世代、消費性格、虛實整合(OMO)消費行為、商模偏好等大數據,列為整體性的洞察。
「商研院今年度針對疫後生活型態,開發一套消費行為配適系統,幫忙企業找到正確的TA(目標客群),瞭解TA的消費行為。目前這套系統已經累積了超過6萬5千個常模,提供企業運用。」范慧宜強調。
數位轉型課題刻不容緩,在疫情下,全球企業持續加碼投資數位轉型。曾任職於Google的台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副教授廖世偉,觀察國外企業的數位轉型經驗,認為他們在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整合)部分,無法取得長足的進步,例如中國想要倚靠共享經濟,展開數位轉型,像是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均遭遇「落地即墜毀」的問題。
「很多企業做數位轉型的步伐,跳得太快,我認為應該從『數位化、數位優化、數位轉型』的三部曲,循序漸進地去執行,會比較穩妥。」廖世偉表示。
近年來,商研院結合網路科技與數位科技,藉由大數據分析、AI網紅等策略,輔導業者精準行銷,進軍東南亞市場。商研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研究員黃仁豪,則在論壇中分享海外市場的精準行銷戰略思維。
他指出,精準行銷屬於行銷科技(Martech),主要以客戶為核心的觀點,看待一切買賣商品服務相關的商務流程,將商務活動以更無縫的方式進行,創造優質客戶體驗,同時企業務必記住資訊流、金流、物流、商流(新零售)的4項重點領域,皆須透過資訊科技,先應用於行銷科技創新,最後完成於智慧物流,才能達成融合創新。
處在疫情黑天鵝的時代,百年企業遇到的風險將會更高。立足台灣茶業103年的華剛企業,今年建置完備的網購、線上消費系統,從7月至今,已經完成1千多筆的交易,而且從管理後台數據顯示,年輕消費族群的回購率極高。
華剛企業執行長、第五代接班人杜蒼林說,由於台灣年輕人沒有喝茶的習慣,分不清綠茶、紅茶、烏龍茶,華剛透過資料搜集、問卷調查,做出一套全台第一套線上「數位伺茶師」系統,讓消費者加入華剛Line後,從體驗小遊戲當中,發掘自己喜愛的茶風味。
「我們搭配線上獎勵、優惠、購物金,讓消費者願意留下資料,然後寄上系統推薦的茶葉贈禮,給消費者品嚐。如果客人喝了很喜歡,對方就會成為我們的客戶了!」杜蒼林表示,百年老店轉型,比新興產業可能多了一些困難,所以在數位化的過程中,首先要從認識自己開始做起,知道自己強弱項及資源,依據眼下掌握的優勢,想辦法找到適當的合作夥伴、技術廠商,執行數位化,然後多問、多學、多看、多聽,先求有、再求好,由淺而深地走好每一步。
對企業來講,數位轉型是一件傷筋動骨的大工程。范慧宜認為,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時,應先盤點自己的狀態、需求,並且要知道如何應用科技;再者,數位轉型無法在一、兩年間完成,建議選擇可以長久陪伴的顧問公司,一起投入轉型;最後則是在公司內部建立信任鏈,從小範圍實施數位轉型,然後再慢慢擴散,才是可行之道。
▲(圖/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