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國立花蓮高中積極推動原住民族文化課程,邀請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教授陳張培倫指導原住民族課程。另,校訂必修的「花蓮學」中「詩意之存有」課程,更獲109學年高中優質化創新教案特優獎,扎根原民文史,讓「全民原教」指日可待。▲花蓮高中學生深入山區體驗原民生活。 (圖/花蓮高中提供)
花蓮高中重視原住民族學生的教育與生涯發展,以今年為例,就有3位學生錄取藥學系、24位錄取國立頂尖大學。無論是新舊課程,花中持續深化原住民族課程發展。108新課綱中,許多課程科目都自主設計主題單元,強化原住民族學生對多元議題的學習與發展。這兩年更邀請教授陳張培倫指導原住民族課程,深化原民教育。▲花蓮高中邀請達吉利共享生活空間的太魯閣族人教導學生製作傳統美食香蕉飯。(圖/花蓮高中提供)
陳張培倫指出,能實現「全民原教」的方式很多元,除了成立原住民實驗班外,也可發展專題式、專案式的微課程,或原住民族文化選修課程。花中積極推展原住民族文化課程,建議學校以循序漸近的方式,提升師生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並著重課程設計及學生學習發展,一方面強化原住民族學生的族群認同與文化發展,另方面也可增強漢族學生對原住民族文化的瞭解與尊重,進而朝向原住民實驗班的目標努力。▲花蓮高中學生展示原民傳統美食香蕉飯製作成果。(圖/花蓮高中提供)
在「花蓮學」的課程中,有關地方學的部分,分別由歷史與地理老師設計課程,深入介紹花蓮地區重要的原住民族群及歷史事件,強化原住民族學生的歷史認同,同時也提升漢民族學生對原住民族的了解與尊重,其中一組「花蓮學-詩意之存有」課程,109學年獲得高中優質化創新教案特優獎,讓花中引以為榮,也為未來推動更多元豐富的本土課程設計注入了一劑強心針。
此外,花中的多元選修課程中也有很多原住民族文化相關內容,包括:餐桌上的地理、影像台灣與開發史、短篇小說選集、凝視—當代文學選讀與創作等四門課程,分別針對原住民族傳統的飲食、狩獵文化,清領時期的達固湖灣事件、日據時代的七腳川事件,雲門舞集之射日賞析-探討原住民起源神話,也探討相關原住民族族群議題。
社會科的探究與實作課程,則聚焦家族史、傳統領域與原住民族生態知識,媒體識讀課程則針對亞泥與原住民族權益努力等議題深入探究。陳張培倫建議花中,未來的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可進一步聚焦「族群平等」議題,啟發學生「自我認同」、「自我覺醒」,進而提升「自我價值」,強化「生涯輔導」及「族語認證」,培育原住民族學生更多元的人才。
花中指出,目前學校已有面向豐富的多元選修、社會科探究與實作、校訂必修等課程,以議題式融入方式進行,並與東華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中心合作,開設主題式的微課程,增強原住民族同學的原民教育。在課程規劃、師資授課、升學管道、招生來源與資源整合等條件完備後,相信設置原住民實驗班就能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