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欣欣 / 台北報導
台灣太陽能模組大廠聯合再生,從純製造業轉型跨足系統及儲能建置,三年、三方面布局,將在今年迎來轉機,目前在北美洲、歐洲、拉丁美洲、中東及亞洲等地建置超過600MW電站,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誓言,目標五年內要於海內外持有1GW電站,為公司創造穩定現金流、讓股東賺錢。
2018年,由三大太陽能廠大廠新日光、昱晶、昇陽光電合併成立,聯合再生是台灣太陽能模組出貨占比第一的龍頭廠商,去年全台1.5GW太陽能併網量,聯合再生市占超過四成,今年已取得多個指標型專案,在手訂單已超過既有產量,預計今年將擴產500MW以上。
洪傳獻指出「當初合併是為轉型,將過去專注在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的核心技術與經驗,擴大運用在系統與儲能端,如今各面向初步皆有所斬獲。」
聯合再生太陽事業部持續擴建,今年將增加400MW的電池、模組,盼根留台灣;太陽能系統事業部至今年第二季,在台灣共接獲213MW系統電站,占政府釋出公標案的六成,預計在台灣投資百億;儲能事業部則標下台電南鹽田儲能系統建置採購標案,是台灣目前最大單一案場,更首次與法國知名百年電池大廠Saft合作,確立聯合再生於儲能系統建置實力。
▲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圖/聯合再生提供)
當世界各國以「零排放」為目標,走向「零碳經濟」,能源供給正面臨巨大變革,轉型再生能源是全球趨勢也是共識,台灣則規劃二零二五年,再生能源要占發電量20%,太陽光電裝置量要達20GW,目前內需市場仍有14GW需求尚待滿足。
照理來說,太陽能需求強勁,模組廠的報價調漲,為何至今仍為能有獲利?洪傳獻指出,關鍵在於「供需」,太陽能產業有過前車之鑑,按照政府規劃,平均每年應有2GW的市場需求,本土業者也都有默契,將產能控制在2GW內,但實則每年真正市場太陽能系統建置量約1GW,如今又面臨上游漲價、下游殺價處境艱難,也是自紅色供應鏈之後,至今仍難以獲利原因之一。
太陽能裝置量始終未能達標,最大的原因在於台灣「缺地」問題,政府應於疫情稍緩之際,重新正視能源議題,洪傳獻建議,能夠開放農電共生、低地力與地層下陷區直接容許施作太陽能,才得以縮短地目變更、出流管制計畫等導致開發期延長的問題。此外,想真正解決缺電問題,應盡快建置「分布式系統」,但可惜至今仍未見政策扶植儲能產業的實際作為。
聯合再生從純製造業轉型包括系統及儲能,多角化布局有望為公司創造穩定現金流,但洪傳獻表示,不會放棄製造業,因為製造業提供在地大量的就業機會,帶領國家GDP成長,是立國之本。他與執行長都帶有使命感,要為國家創造更好的永續環境,落實企業責任,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讓公司賺錢對得起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