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設計不僅能改變外在的視覺環境,更能夠為社會需求創造實質影響力。為了重整韌性社會的連動結構,文化部於109年開始投入資源,透過文化連結策動社會影響。有別於既有常見的作法,這些成果皆以設計思維切入社會議題,將跨域資源連動整合為生態體系,打造出可永續營運的創新解方。
投入移工議題多年的One-forty,以主題多元互動機制,創造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文化共感體驗,目前已有超過百萬人次的觸及響應。包含「防疫社群機器人」推播疫情資訊、線上3D互動攝影展等活動,運用科技整合產出整體機制,不僅讓移工從互動中得到力量,更使台灣民眾看到不一樣移工價值。
青藝盟為了使既有人力儘可能全面照顧到高關青少年,將原有的戲劇陪伴中介教育轉型為數位教材與教案,公益捐贈1,000套予全國國高中、中介教育、矯正、實驗等學校及安置機構,並藉由全台21校巡演投入文化平權,走入各地校園串起高關懷青少年之網。
位處偏遠的原鄉在串門子運用社會設計的概念投入下,展開一場承載希望的美麗行動。為了醞釀出可長期續存的嶄新文化,串聯耆老、居民與團體組織發起以母雞為主軸的「友雞美好新生活」,開啟斜槓原鄉生活的無限可能。友善飼育產蛋也增加了族人收入,至今已有13位雞友,500隻雞,創造超過80萬的經濟效益。
嘉義縣文觀局以越歷史越創新的思維,發展出政府與居民攜手的共創模式。結合文化、商業與設計,召募在地協作員,提升居民與產業、文化認同上的正向互生。現在民眾可以透過「餐桌計畫」或「漫步朴城-朴城海陸輕旅」的廊帶遊程,感受逆齡創生的活力。
星濱山工作室讓無邊際的永晝海濱美術館在基隆正濱漁港悄然成立,以藝術共創為核心概念的街區永續計畫涵容了在地參與,目前已有15組創作融入正濱漁港周邊店家與街角巷弄,提供民眾在遊覽中發現驚奇。「地方設計×青銀合創」,成就了藝術生產共好的永續機制。
在設計思維醞釀下,社會創新從過去的線性觀點轉化為跨域實踐的價值共創。將設計力導入需求解方,以文化擴散引起共鳴,將支持與迴響化為行動,讓旁觀者不僅能成為參與者,更有望共同建立起新形態的社會文化。
更多資訊:
社計雙生成果座談交流會: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hHruVfFJng
社會創新專業服務協力計畫成果櫥窗:https://pse.is/3ll8gt
▲109年度五大提案團隊計畫簡介與主持人。(圖/社會創新專業服務協力計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