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喬智/臺北報導
教育部日前公布112年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共148件獲選為績優計畫,北科大得獎教師包括資訊與財金管理系教授王貞淑、機械工程系教授許華倚、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李易叡、外語中心講師劉慧雯,教學創新卓越深獲肯定,將於3月出席教育部表揚典禮。
北科大校長王錫福表示,回顧107年至112年,北科大累計有30件獲得教學實踐研究的績優計畫,獲獎率21.28%,遠高於全國平均8.9%。北科大教學實踐研究成果豐碩,多篇發表於國際SSCI及SCI期刊,近年更將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列入教師升等、評鑑機制,為教師提供多元升等機會,最近一年半內已有三位教師透過此管道成功升等,同時設有教學彈性薪資獎勵制度,累計已獎勵209人次、已核發獎勵金約1,789萬元。
▲北科大資財系教授王貞淑於「金融教育分析與邏輯思維」課程期末舉行教育大數據分析專題研究競賽,培養人才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圖/北科大提供)
王錫福指出,相較於一般大學,技專校院教師更需在教學創新與產業實務之間取得平衡,北科大因此於111年申請成為全國唯一的技職校院區域基地,打破單一校內資源的限制,為技職教師提供資源共享平台、一對一諮詢服務、主題式教師增能工作坊等完善的支持系統,促進跨校交流與合作,幫助教師將創新教學理念逐步轉化為具體的教學策略,發揮區域基地資源最大化的綜效。
首度獲得績優計畫的北科大外語中心講師劉慧雯,為了幫助學生勇敢開口說英文,於「英文溝通與應用」課程導入ICARE教學模組與AI口說工具Sensay跟讀練習,針對40位英語程度未達CEFR B2的大一學生研究發現,確實能有效提升學生英語口說表現,尤其在發音和流暢度顯著提升,同時減緩學生的測驗焦慮、認知負荷,AI工具的分數與反饋機制能促進自我糾正,也解決了大班級教學無法個別指導的難題。
四度獲績優計畫肯定的資訊與財金管理系教授王貞淑,觀察到學生在職場上經常需要解決陌生問題,無規則可循,需要有系統地培養批判性思考,養成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她在「金融教育分析與邏輯思維」課堂中,以PBL專案結合批判性思考技巧,以校務研究問題為實驗場域,亦於期末舉辦教育大數據分析專題研究競賽,多軌回收學生的學習成效,更促成了與嘉義市、連江縣、基隆市等地方政府的合作,給予學生完整的PBL體驗,真正解決實務議題。
▲北科大機械系教授許華倚開設「流體力學」,於校內進行雷諾數實驗,協助學生從實作中學習。(圖/北科大提供)
二度獲得績優計畫的工業設計系副教授李易叡,為了讓偏好實務操作的家具木工專班學生愛上「人因工程」這門理論基礎課,他透過類比設計結合單元實作,橫向鏈結「家具生產實務」概念:利用組裝原子筆的方法來類比生產線,讓學生進行任務分組與角色扮演、實際操作,來詮釋生產良率、生產效率、人員分工、生心理負荷等家具生產實務中與人因工程相關的基礎觀念。結果顯示,學生會更有能力運用人因觀念來解釋生產案例,「上課過程中,學生玩得不亦樂乎,更願意參與、提出創新的裝配方式!」
開設「流體力學」的機械工程系教授許華倚,則是第三度獲得績優計畫表揚。由於流體力學高度抽象,需要大量數學和物理知識,往往被學生視為「玄學」,她引入影片、圖像的視覺化學習、動手實踐、互動式學習等策略,以及渦流實驗、噴射衝擊實驗、雷諾數實驗等實作,有效將抽象的流體力學概念具體化,學生反饋「使用計算流體力學軟體來模擬流體運動,真的很有意思」、「力平衡教學模組對於理解流體靜力學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