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某位名人因流感過世的消息,讓許多人對流感的嚴重性有了更深的體悟。其實,每年的流感季節都有不少重症個案,甚至發生致命併發症。如何有效預防流感,並在感染後及時處置,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我整理了一些重點,並結合中醫的觀點,提供大家更完整的防治策略。

1. 台灣的醫療資源值得珍惜

曾在急診受訓的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台灣的醫療體系相當完善。當病人出現可疑感染、意識異常、嚴重疼痛或其他警訊時,醫療人員通常會安排抽血、X 光檢查、病毒快篩,並視情況留院觀察。這些做法雖然有一定的防禦醫療成分,但與其遺漏任何可能的嚴重病情,寧可多做一些檢查,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時機。
然而,醫療資源雖然豐富,仍需善加利用。例如,有些患者一出現輕微發燒就急著衝急診,其實若無明顯危險症狀,可先至診所或門診就醫,避免佔用急診資源,讓真正需要的人能獲得及時治療。

2. 預防流感重症,重點在於「早期警覺、及時就醫」

新聞一出,許多人趕著去打流感疫苗,擔心自己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重症患者。然而,就像新冠疫情期間,即使打滿三劑疫苗,仍有人因重症住院。疫苗確實能降低重症風險,但更重要的是 「及早發現、及時就醫」。
流感與新冠的症狀相似,都是高傳染性疾病,中醫將其視為「時疫」的一種,意指隨時節變化而流行的急性傳染病。若能在初期就辨識病情,適當休息、調養,並配合適合的藥物治療,就能降低病情惡化的風險。

3. 需要特別警覺的症狀

以下情況請務必提高警覺,必要時盡快就醫:
(1) 異常倦怠、痠痛,全身無力
• 若出現明顯的倦怠、肌肉痠痛,忽冷忽熱,甚至虛弱到無法下床,可能代表病毒正在迅速繁殖。
• 若白天睡眠超過 6 小時 仍未改善,應盡速前往急診。

(2) 嚴重喉嚨灼熱疼痛、吞嚥困難
• 若喉嚨劇烈疼痛,吞嚥困難,甚至有灼熱感,中醫認為這是熱毒蘊結咽喉,可服用板藍根、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的中藥。
• 若服藥 2 天內 症狀未明顯改善,建議盡快至醫院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3) 高燒持續 39°C 以上,伴隨嗜睡
• 若發燒超過 39°C,且白天睡眠時間超過 4 小時,應特別注意感染狀況。
• 3 個月以下嬰兒 發燒,務必立即就醫。
• 若已服用退燒藥,仍 發燒超過 24 小時,應進一步檢查。
(4) 咳嗽加重,出現喘促、呼吸困難
• 若咳嗽後迅速喘促、呼吸困難,甚至活動力明顯下降,應儘快就醫。
• 若仍有良好活動力,僅痰多或鼻塞,可先服用川貝枇杷膏幫助排痰,並適當吸鼻涕觀察狀況。

4. 就醫建議

若上述症狀有惡化趨勢,應盡快就醫。可至耳鼻喉科、內科、感染科或兒科進行評估,必要時安排抽血檢查。急診雖處理急重症,但人多時並不一定比較快,若情況允許,門診可能是更合適的選擇。

5. 中醫輔助療法:茶飲與穴道按摩

除了西醫治療,中醫也提供許多方式來減輕流感不適,幫助身體恢復。
(1) 流感緩解茶飲
✅ 薑棗茶(適合初期風寒型流感)
材料:生薑 3 片、紅棗 5 顆、桂枝 5 克
作法:加水 500ml 煮 10 分鐘,熱飲可暖身祛寒。
✅ 金銀花薄荷茶(適合喉嚨痛、發熱者)
材料:金銀花 6 克、薄荷 3 克、甘草 2 片
作法:熱水沖泡 10 分鐘,代茶飲可清熱解毒。
✅ 川貝梨湯(適合咳嗽痰多者)
材料:川貝 5 克、雪梨 1 顆、冰糖適量
作法:水煮 15 分鐘,喝湯吃梨,可潤肺化痰。
(2) 舒緩流感不適的穴道按摩
✅ 風池穴(後頸部兩側凹陷處)
功效:疏風解表,減少頭痛、發燒不適。
按摩法:用拇指按壓 1 分鐘,適度放鬆。
✅ 合谷穴(手背虎口處)
功效:緩解喉嚨痛、發熱、頭痛。
按摩法:輕揉 1 分鐘,可促進身體調節。
✅ 太淵穴(手腕橫紋處,靠近拇指)
功效:調理肺氣,減少咳嗽、喘促。
按摩法:每天按壓 1 分鐘,幫助肺部排痰。

🫖 【中醫師推薦】流感緩解茶飲

茶飲名稱 適用症狀 材料 作法
薑棗茶 初期風寒型流感 生薑 3 片、紅棗 5 顆、桂枝 5 克 加水 500ml 煮 10 分鐘,熱飲可暖身祛寒。
金銀花薄荷茶 喉嚨痛、發熱 金銀花 6 克、薄荷 3 克、甘草 2 片 熱水沖泡 10 分鐘,代茶飲可清熱解毒。
川貝梨湯 咳嗽痰多 川貝 5 克、雪梨 1 顆、冰糖適量 水煮 15 分鐘,喝湯吃梨,可潤肺化痰。

💆【中醫師推薦】舒緩流感不適的穴道按摩

穴道名稱 位置 功效 按摩方式
風池穴 後頸部兩側凹陷處 疏風解表,減少頭痛、發燒不適 用拇指按壓 1 分鐘,適度放鬆
合谷穴 手背虎口處 緩解喉嚨痛、發熱、頭痛 輕揉 1 分鐘,可促進身體調節
太淵穴 手腕橫紋處,靠近拇指 調理肺氣,減少咳嗽、喘促 每天按壓 1 分鐘,幫助肺部排痰

結語

流感雖然是常見的季節性疾病,但仍有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除了接種疫苗、保持警覺、及早就醫外,也可以透過中醫的茶飲與穴道按摩來輔助緩解不適。希望大家能在這波流感中保持健康,度過寒冷的季節!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