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期間名人的猝逝,除了令長期關愛她的民眾深感惋惜,也提醒我們「流感」的潛在致命風險。流感絕非輕微的感冒,它的症狀常常來勢猛烈且迅速,一旦出現嚴重併發症,病情可能在幾小時內急劇惡化。然而,流感與感冒在初期的呼吸道症狀相似,這使得許多人難以分辨自己是患上感冒還是流感。本文將深入探討流感與感冒的區別、流感併發症的危險性、高風險人群、危險徵兆、如何預防,以及中醫的預防觀點與應對策略

流感與感冒的區別

感冒通常由病毒引起,其中最常見的是鼻病毒。感冒的症狀較為輕微,常見的有流鼻涕、咳嗽、喉嚨痛和鼻塞,發燒情況較少,若有也只是輕微的體溫上升。感冒通常在幾天到一週內會自行痊癒,並不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流感則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相較於感冒,流感的症狀更加劇烈。除了呼吸道症狀如喉嚨痛和咳嗽外,流感常伴隨高燒、頭痛、寒戰,甚至可能導致腹瀉、食慾不振等問題,還常見強烈的全身性症狀,例如無力、倦怠和肌肉痠痛。流感的症狀通常會在短短數小時內迅速惡化,並且可能引發如肺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對老年人、嬰幼兒、孕婦等高危險群體尤其危險。

根據台北市衛生局的資料,若出現「一燒」(發燒)、「二痛」(頭痛、明顯肌肉酸痛)、「三疲倦」,就應警覺是流感的徵兆。

  一般感冒 流感
病原體 病毒,以鼻病毒最常見 流感病毒
範圍 呼吸道局部症狀為主 全身性
症狀 較輕微

咽痛、噴嚏、鼻塞、鼻水

較嚴重

咽痛、咳嗽、鼻水、倦怠、肌肉酸痛、頭痛,可能出現腹瀉或嘔吐

發燒 較少發燒 高燒3-4天
病程 數天至一週 一至二週
併發症 較少發生併發症(中耳炎或肺炎) 肺炎、心肌炎、腦炎及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症狀等
治療 支持性療法 抗病毒藥劑及支持性療法
疫苗 流感疫苗
傳染力 不一 高度傳染性(發病前即有傳染力)
傳染途徑 飛沫、接觸 飛沫、接觸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流感併發症為什麼可怕

流感病毒主要侵犯肺部,引起嚴重發炎,導致肺功能下降。如果病毒侵入深層肺泡,會使肺部充滿發炎分泌物,引起呼吸困難、缺氧,甚至導致呼吸衰竭。由於病毒破壞了肺部黏膜,失去保護屏障,細菌便趁機而入,進一步引發細菌性肺炎,常見的致病細菌如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在流感病毒和細菌感染雙重打擊下,會使肺部炎症迅速加重,最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甚至敗血症

此外,流感常伴隨高燒症狀,如果未能及時補充足夠的水分,可能引發脫水或低血壓,這會加重心臟、腎臟等器官的負擔,若情況嚴重,甚至會導致多重器官衰竭,並使病情迅速惡化。

注意危險徵兆,及時就醫

流感引發的肺炎併發症難以治療,且可能在24小時內迅速導致呼吸衰竭。因此,若出現呼吸困難、呼吸急促、發紺(缺氧)、血痰或痰液變濃、胸痛、意識模糊、低血壓,或發燒超過72小時等危險徵兆,應提高警覺,必要時儘早就醫。對於老年人來說,流感的症狀可能不如年輕人那麼典型,未必會表現為高燒,反而可能以精神不振和呼吸困難為主要症狀。因此,對老年人出現的症狀變化應格外留意,及時發現是否有危險徵兆。

可能併發重症之高危險族群

雖然流感和感冒都能影響各年齡層,但某些群體的免疫系統相對較為脆弱,因此面臨更高的風險。

  1. 65歲以上年長者:隨著年齡增長,免疫系統的功能逐漸衰退,老年人抵抗力較弱。
  2. 嬰幼兒與學齡前兒童:由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幼兒對各類病毒的抵抗力較差,容易引發流感重症,且長期感染可能影響發育。
  3. 孕婦:孕婦的免疫系統會因妊娠的生理變化而有所改變,這使得她們在懷孕期間更易受到感染,且流感等疾病可能影響胎兒的發育,甚至導致早產。
  4. 慢性病患者:患有氣喘、心臟病、糖尿病、腎病、肝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或是BMI>30者。
  5. 免疫系統受損者: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患者、HIV感染者等。

年輕人也可能流感重症!千萬別輕忽

年輕族群通常處於身體健康、精力充沛的階段,雖然不是高風險族群,但由於他們經常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增加了暴露於病原體的機會。再加上學業、工作壓力大、作息不規律等因素,容易使免疫系統受到影響,從而提高感染的機率,也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此外,青壯年族群在感染後,由於免疫系統相對強健,免疫反應過度劇烈,也可能對肺部造成傷害,如: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也就是俗稱的免疫風暴,進而引發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是導致高死亡率的嚴重肺部損傷。因此,即便年輕是優勢,仍不應輕忽流感的感染及其可能帶來的致命風險。

預防流感

預防流感的最佳方法是定期接種疫苗,但需注意,疫苗的保護效果並非百分之百,且目前無法涵蓋所有病毒株。因此,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以減少感染風險,並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來增強免疫力同樣十分重要。在流感高度流行的時期,還應盡量避免進出密閉且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

  1. 接種疫苗:流感疫苗是預防流感的有效手段。高危險族群更應及時接種流感疫苗,以減少感染的風險。疫苗每年都會根據流感病毒的變異進行調整,且接種後6個月的保護力會逐漸下降,因此建議應每年接種。通常接種後約兩週才具有保護力。
  2. 勤洗手與保持個人衛生:日常應注意手部衛生,尤其出入公共場所後應勤洗手,以減少病菌和病毒的傳播。也應避免習慣用手觸摸眼、口、鼻,以免病毒進入體內。
  3.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在流感高發季節,保持居住環境的通風可以減少病毒的濃度,降低被感染的機會。
  4. 適當的營養與運動:保持均衡飲食、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攝入,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同時,適度運動有助於保持身體的強健,提升免疫功能。
  5. 避免與感染者接觸:如果身邊有人出現感冒或流感症狀,應儘量避免直接接觸,並鼓勵他們佩戴口罩,減少傳播的風險。
  6. 於流行期間,非必要應盡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

中醫怎麼看流感

在中醫的觀點中,並沒有「病毒」這一概念,流感和感冒均屬於外感邪氣的範疇。外邪包括風、寒、暑、濕、燥、火等因素。由於流感常在特定季節發病,屬於溫病學中的「時行疫癘之氣」。根據流感的症狀,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種證型:例如「發燒、咳嗽、喉嚨痛」屬於「風熱」,「身體疼痛、頭痛、冷顫及疲勞感」屬於「外濕」,而「腹瀉和嘔吐」則屬於「內濕」。當出現這些流感症狀時,除了進行中醫治療來祛風、清熱、除濕外,還應密切關注是否出現胸痛、呼吸困難等情況,這可能是外感風熱深入,進一步轉化為熱邪犯肺所致。

此外,中醫強調「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預防醫學觀念,除了施打疫苗等常規預防措施外,還可以通過飲用中藥茶飲或按摩特定穴位來提高免疫力。常見的茶飲包括黃耆、黨參、防風、蒼朮、霍香、紫蘇葉等,這些藥材有助於扶正氣、祛除濕氣並增強腸胃功能,從而提升免疫防禦能力。穴位按摩方面,透過刺激「合谷」和「足三里」等穴位,有助於健肺和調理胃氣,強化體質。

(註:中藥茶飲尚須依個人體質調配,建議就診諮詢合格中醫師,勿自行抓藥使用)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