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欣欣 / 花蓮報導
花蓮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國內外遊客旅遊的首選,但隨著地方建設、觀光旅遊蓬勃發展,污染來源及數量皆有所增加,花蓮縣政府為避免轄內水體環境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利用多管齊下的管制策略,在機關與民間的共同努力下,有效改善河川水體,為來訪的遊客與在地的居民提供一個環境永續的家園。
花蓮縣政府為有效地降低轄內事業廢水的污染排放,進行了多種策略地推動,針對不同的管制對象執行不同的管制策略,包含了前端的使用科學儀器如地下管線探測儀,預防業者以暗管排放廢水污染河川、針對廢水處理設備異常的業者則聘請專業環工技師協助業者進行設施改善、同時依據不同事業別的業者訂定查核頻率、再加上每年辦理水污法法規說明會加強對業者的宣導、大型事業的24小時連續監測放流水與每月不定期稽查,有效的管制轄內事業單位的排放。
▲配合環境部環境管理署北區管理中心聯合稽查。(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最明顯的就是流經花蓮市區的美崙溪,污染狀況由早期的中度污染逐年降低至接近未(稍)受污染的程度,預估污染總量除了逐年降低外,在實際調查時也發現污染量僅有預估量的一半以下,原本113年推估污染總量為3萬817公斤/年,實際採樣約1萬5,000公斤/年;環境部調查氨氮濃度109年到111年平均為1.75 mg/l,113年也降為0.79 mg/l,在水質改善的同時也針對美崙溪流域進行整體環境的改善,更由徐臻蔚縣長親自拍攝影片介紹美崙溪的生態與親水環境,特別的是藉由美崙溪的環境營造,加強與周邊居民的聯繫,同時達成SDG 6 乾淨水與衛生設施與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的目標。
▲藍天綠水的美崙溪。(圖/花蓮縣政府提供)
各事業單位在花蓮縣政府的積極輔導下,缺失率逐年降低且缺失種類趨於單一, 110年至112年業者缺失率分別是6.22%、6.04%、5.7%,今年更大幅降至2%,主要缺失為查核現場環境與許可內容不符。另針對水質採樣不合格率,則是從去年的5.7%,今年更降為3.4%,讓各類產業能夠在符合法規與環保的前提下永續經營,也契合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的目標。
在環保局的大型事業專案稽查下,針對工廠廢水陳情案件也逐年降低,今年度至今甚至沒有陳情案件,轄區內主要大廠-中華紙漿更在今年成為環境教育場域,從污染者轉型成為環境教育尖兵,也與SDG 4 優質教育目標相符。
徐臻蔚表示,讓花蓮成為一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平衡的理念,與老子《道德經》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有與萬物間永續共好的態度理念相符,未來也會不斷自省與凝聚共識,往永續道路邁進。(花蓮縣政府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