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家豪/基隆報導】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精心策劃的「水下文化資產校園巡迴微型展」於今(11月12)日在主題館五樓特展空間正式開幕,展覽吸引眾多學童及家庭參觀,現場洋溢著探索與發現的熱情,本次展覽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支持下推出,希望透過多元互動的展出形式,讓學童深入了解水下文化資產的歷史脈絡,不僅透過海洋卡通形象讓孩子們沉浸於深海世界,更藉由展覽引導與互動設計,逐步提升學童對水下文化資產保護的認識與意識。

▲微型展以「水下考古小隊」為標題,遊客可到場拿手牌打卡拍照。(圖/海科館)

由文化資產局耗時兩年製作的《臺灣首支完整水下考古紀錄片–海底船說》影片,也在「水下文化資產校園巡迴微型展」可以完整欣賞。這部影片詳細記錄水下考古人員在40公尺深的海底面對強勁海流和巨大水壓,克服水下環境因素拍攝到沈船遺址的壯觀場面,值得觀賞!

▲「水下文化資產校園巡迴微型展」開幕合照。(圖/海科館)
▲與會貴賓進行導覽解說。(圖/海科館)

海科館館長陳素芬說明,這次能夠再次與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合作,有機會帶領更多民眾在參觀海科館的同時也有機會認識水下文化資產,並且也經由接續的校園巡迴展讓更多學校的學童認識水下文化資產。

▲微型展的部分展場。(圖/海科館)

為了讓學童能夠理解與了解水下文化資產的珍貴及歷史,這次微型展的陳展方式,特別邀請插畫家以繪本的插畫描繪水下故事讓學童更容易學習和了解,並分別規劃展示有「出水文物復刻件」、「沉船光雕故事箱」、「多媒體影像」等,展陳以生動的設計帶領參觀者回到過去,由這些水下沉船的歷史脈絡拼湊出海底沉船年代與人們生活的歷史畫面。特展中還特別設置有打卡牆,觀眾可以拍照留念,讓在博物館的觀展也成為旅遊和學習記憶的分享。

▲潛水裝備展示牆,可以讓民眾瞭解潛水時會使用到的面鏡、呼吸管、蛙協、防寒衣等物品。(圖/海科館)

海科館指出,臺灣水下文化資產的研究從1995年後展開,至今已經紀錄有8艘列冊的沈船,水下文化資產跟陸上的古蹟一樣屬於全民共有,近年越來越受到重視與認同,水下的沈船、航空器、建築物或結構體都像時空膠囊一般,替我們保留住歷史的那一刻,也承載了各式各樣的故事,歡迎民眾到海科館主題館參觀時別忘了在主題館5樓免費參觀「水下文化資產校園巡迴微型展」!

▲蘇布倫號出水的金屬旋扭(文物圖片模型),可以一窺當時1900年代船艦的零件與造船技術。(圖/海科館)

「水下文化資產校園巡迴微型展」即日起至114年2月9日止在海科館主題館展出,購買主題館門票的觀眾可免費參觀。展覽結束後,將進行校園巡迴,預計走訪12所學校,帶領更多學童認識水下文化資產,從小培養文化保護意識。

▲現場播放海底船說紀錄片,可讓民眾認識水下文化資產的重要性。(圖/海科館)
▲Anchor Engineering 公司生產的潛水頭盔,在潛水的歷史中有極重要的意義,遊客可以實際到場。(圖/海科館)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