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家豪/高雄報導】 高雄市金萱國際同濟會於2024年10月13日上午10點假高雄市鳳大餐廳(高雄市鳳山區博愛路425號)舉行盛大的授證典禮。
高雄市金萱國際同濟會由張聿萱、林亭君、葉秋妙、高紋婕、李冬梅 、郭鎔菲、楊忻縈、薛舒聿、陳惠君、顏苡亘,龔芝逸,張斯祺、陳玉貞等26名創會員籌組,多次召開籌備會議經由輔導母會國際同濟會「愛國會」會長黃琇菁及創會輔導人蘇祈瑞等輔導成立。13日典禮進場式由掌旗官顏苡亘、施佩琪率理監事及創會會員們靓麗入場,步伐中充分展現出女性的婉約與自信,氛圍歡樂喜悅。
創會長:張聿萱。
常務理事:徐淑芬、雙鈴玲。
常務監事:陳秋智。
理事:曾秀麗、陳美珠、馬菁妍、馮勝卉、董湘玲、鄧媚貞。
監事:施佩琪、李品妍。
秘書長:蔡佳緯。
財務長:楊書晴。
創會長張聿萱發表感言表示金萱國際同濟會是一個致力於全球公益的社團組織,秉持著「母愛」、「慈愛」和「忘憂」的精神,將「金萱花」的深刻象徵意義融入於公益使命中。金萱花作為象徵,代表了關懷、給予,無私與希望,這些精神也是金萱國際同濟會在推動社會公益、促進人類福祉時所堅守的核心價值。
**母愛與慈愛的公益使命**
金萱花的花語之一是「母愛」與「慈愛」,這與金萱國際同濟會的精神完美契合。我們致力於以溫暖與仁愛的心,關懷弱勢群體,通過各種慈善活動,為世界上需要幫助的人們帶來希望和改變。我們像母親呵護子女一般,通過行動傳遞(愛),肩負起偉大的公益責任,讓這份愛無國界地傳播。
**忘憂與希望的象徵**
金萱花同時代表「忘憂」,這也是金萱國際同濟會的願景之一,在這個充滿挑戰與困難的世界中,我們希望為人們帶來希望,消除憂慮。透過我們的全球性行動,幫助那些需要心靈和生活支持的人們,讓他們能夠重新燃起對未來自信的信心與勇氣。
**培育德智體群美的全方位女性發展**
金萱國際同濟會不僅是一個公益組織,還是一個培養擁有自信女性素質的成長平台。我們將「德、智、體、群、美」的理念融入其中,致力於培養具備多元素養的女性,讓她們在生活與工作中綻放光彩。
**德**:我們強調女性成員的高尚品德,並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成為他人的榜樣。
**智**:智慧與知識是女性自我提升的關鍵,我們通過設置「金萱學苑」以同濟會完善教育體系加上多元化的培訓與教育,幫助成員在各領域中持續發揮學習,擁有更強的自信及卓越的領導才能。
**體**:健康的體魄是承載夢想的基石,金萱國際同濟會注重大健康產業的重要性,讓成員擁有健康體態面對各種挑戰的力量。
**群**:我們提倡團結與合作的精神,通過凝聚會員之間的互助力量,共同推動公益與成員產業發展,促進社會的進步。
**美**:內外兼修的美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金萱學苑」設置專業課程,鼓勵成員在文化、藝術、生活中展現自信與優雅,成為美的化身。
**全球影響力與跨國界合作**
金萱國際同濟會肩負著將慈善的種子撒遍全球的使命,致力於凝聚全球女性的力量,共同推動跨國界的公益合作。我們相信,通過我們的善的循環,世界將變得更加美好與和平。
金萱國際同濟會以其堅韌、仁愛與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僅要推動全球公益事業,更要培育「德、智、體、群、美」兼備的女性領袖。我們期待更多人加入金萱「共融、共有、共享、共好」的大家庭中,共同為社會帶來更多的愛與希望。
她又說:金萱同濟會的成立,我的心中充滿感動與感恩。這一刻不僅是我們金萱國際同濟會的開始,更是一場關於愛、關懷與團結的旅程。我們每一個人在這裡相聚,並不僅僅是因為金萱會的成立,而是因為心中那份共同的信念(愛可以改變世界)。
我們以「金萱花」為名,這朵花的每一片花瓣都在傳遞著一種柔軟而堅韌的力量。它代表著母愛的包容、慈愛的無私,還有忘憂的勇氣。就像金萱花一樣,我們每一個人都在用自己的力量,溫暖著彼此,守護著那些需要關懷的人們。
今天,我們的會姐們齊聚一堂,我看到了每一張充滿力量與溫柔的臉龐。這份力量不僅是來自個人的力量,更是來自團結一致、彼此支持的力量。我們並肩前行,不論前路多麼艱難,我們都相信愛能夠戰勝一切。
我們關心的不僅是世界上的那些弱勢群體,也關心著我們的每一位成員。每一位會姐都是這個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將一起攜手,互相扶持,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最後,我想要向所有支持我們、陪伴我們的人說聲謝謝。感謝區主席世雄在成會過程中的全力支持及鼓勵,感謝祈瑞創會輔導人,愛國會母會、及創會授權代表吳昶洲、以及高屏A區同濟家人們,更感恩東貴也是今年總會授權代表,更是我背後最有力的靠山,因為有你們,金萱國際同濟會的誕生才如此充滿愛與溫暖。
未來的路上,我們會繼續懷抱這份愛,讓它像金萱花一樣,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盛開,讓更多人感受到愛的力量。最後讓我們一起努力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愛與希望。
午宴開始,首由大仁國中國樂班 Music Crazy 樂團揭開序幕,並由會員合唱及歌舞助興、現場切蛋糕為龔芝逸、馬菁妍、施佩琪、李品妍等10月壽星慶生,氛圍溫馨歡樂。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