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訣一、保持充足的水分

定時喝水,不要等口渴

當感到口渴時,身體已經處於輕度脫水狀態。因此,應養成定時飲水的習慣,每天至少喝8杯水(約2公升)。在高溫或大量出汗時,更應增加飲水量。

 

選擇合適的飲料

除了白開水,運動飲料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它們能補充體內流失的電解質。避免飲用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飲品,這些飲料會加速脫水。

 

注意飲水的溫度

飲用過冷的飲料會使胃腸血管收縮,反而不利於散熱。建議選擇常溫或略涼的飲品。

 

祕訣二、適當穿著與防曬

穿著輕薄透氣的衣物

選擇淺色、寬鬆、吸汗透氣的衣物,能有效幫助體內散熱,避免過度出汗引起的不適。

 

使用防曬產品

外出時應塗抹防曬霜,並佩戴寬邊帽、太陽眼鏡等防曬用品,避免紫外線直接照射皮膚,減少中暑和皮膚曬傷的風險。

 

祕訣三、避免高溫時段外出

 

避開正午高溫

中午11點到下午3點是一天中氣溫最高的時段,應儘量避免在這段時間進行戶外活動。如果必須外出,應盡量選擇陰涼處,並隨身攜帶足夠的水。

 

安排室內活動

在高溫天氣下,安排更多的室內活動,如看電影、逛商場等,不僅能避暑,還能享受空調帶來的涼爽。

 

秘訣四、適當調節飲食

清淡飲食

高溫天氣下,應避免食用過於油膩和高熱量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增加體內熱量。不妨多吃水果、蔬菜和清涼的食物,如黃瓜、西瓜等。

 

秘訣五、創造涼爽環境

使用空調或風扇

保持室內通風和適當的涼爽溫度,有助於身體散熱。空調溫度應調節在26至28度之間,不宜過低,以免引起感冒或其他不適。

 

創造自然風

晚上和清晨氣溫較低時,可以打開窗戶讓自然風進入,這樣可以降低室內溫度,保持空氣流通。

 

秘訣六、適量運動

選擇合適的運動時間

應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劇烈運動,最佳的運動時間是清晨或傍晚。運動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防止中暑。

 

調整運動強度與地點

高溫天氣下,應適當減少運動強度和時間,選擇游泳、瑜伽等較為輕鬆的運動方式,以免給身體造成過大負擔。

 

秘訣七、中暑分類處置表

類型

主要症狀 處理方法

熱暈厥

暫時性昏厥

皮膚潮濕而冰冷

頭暈、無力

1. 移至陰涼處休息

2. 補充水分

熱痙攣

肌肉痙攣(尤其是腿部和腹部)

劇烈疼痛

持續時間短暫

1. 停止活動並休息

2. 補充含鹽飲料

3. 輕柔按摩和伸展肌肉

熱衰竭

大量出汗

皮膚濕冷(體溫不超過40°C)

頭痛、頭暈

噁心、嘔吐

心跳加速、血壓降低

1. 移至陰涼處並躺下

2. 鬆開衣物,使用濕毛巾擦拭身體或冰敷腋下、鼠蹊部

3. 意識正常下可自行補充水分,少量多次飲用含電解質飲料

熱休克

體溫超過40°C

皮膚乾燥無汗

意識模糊或昏迷

呼吸急促

心跳不規則

1. 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2. 迅速降溫(冰袋、濕毛巾),冰敷腋下、鼠蹊部

3. 保持患者平靜並持續觀察

 

秘訣八、認識中暑症狀及急救方法

中暑症狀早期識別

中暑的早期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口渴、乏力、出汗過多等。一旦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停止活動,轉移到陰涼處,並補充水分。

 

緊急處理措施

如果出現中暑徵兆,應迅速降溫,可用濕毛巾擦拭身體或冰敷腋下、鼠蹊部,或使用電扇、空調降溫。如果情況嚴重,如意識模糊、體溫持續升高,應立即尋求醫療救助。

 

秘訣九、特別人群的注意事項

老人和小孩的特別保護

老年人和兒童的體溫調節功能較弱,更易中暑。應特別注意這些群體的防暑措施,如定時飲水、避免高溫時段外出等。

 

慢性病患者的防護

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更應注意防暑,遵守醫囑調整日常作息和飲食,並隨身攜帶必要的藥品。

 

秘訣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保持充足的睡眠

高溫天氣容易讓人疲倦,保持規律的作息和充足的睡眠,有助於提高身體的抵抗力,減少中暑的風險。

 

避免過度疲勞

適當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不要過度勞累,特別是在高溫環境下工作時,更應注重休息和補充水分。

 

結語

中暑雖然看似平常,但若不加以重視,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嚴重損害。希望通過這些預防中暑的祕訣,大家能夠在炎熱的夏季保持健康,快樂度過每一天。記住,預防勝於治療,早做準備,才能有效避免中暑帶來的不適和危險。

 

本文作者:李冠毅醫師(復健科+中醫 )

FB, IG, YouTube與抖音搜尋「靦腆醫廚Dr.cook」

FB:https://m.facebook.com/humbledrcook/
IG:https://www.instagram.com/humbledrcook/
YT:https://youtube.com/@DrCook-rw3co?si=ScQDCXABa5WR-8cr
部落格:https://fssh510056.pixnet.net/blog

 

追蹤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社群:

FB:https://www.facebook.com/GCM.org.tw?locale=zh_TW

IG:https://www.instagram.com/gcm16889527/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