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還沒到夏天,怎麼我就出現中暑的症狀?

夏天為何只有我常常在中暑?

快要接近入秋,暑氣、濕氣怎麼又纏上我了?

 

夏日炎炎,冰飲、冷氣全都來,就容易出現身體不適:口渴、身熱、頭暈重痛、疲倦、想吐食慾差、小便色黃味重、大便軟黏。這些都是標準的「外有表邪,內停水濕」,過多寒濕生冷包圍暑氣,引起「暑傷寒濕」,造成難纏的濕熱持續積在體內難以消散,甚至有些人還會伴隨皮膚出現濕疹搔癢或小紅疹。

 

知己知彼,我們必須先來了解:

中暑的中、西觀點

西醫的中暑,指的是熱衰竭(Heat exhaustion)或是熱昏厥(Heat stroke),通常是因暴露在炎熱的環境中,導致身體喪失調節體溫的功能。

正常情況下,當外在溫度升高,腦中的體溫調節中樞─「下視丘」便會運作,引發流汗反應,汗水蒸發的過程就能讓體表降溫。假如溫度持續上升,汗水流失過多,即可能導致身體脫水,出現電解質不平衡或抽筋的現象。

特別要注意的是,人體處於超過41°C的環境時,只要45 分鐘至8小時就會造成身體蛋白質破壞、肌溶症,甚至出現體內多重器官衰竭。

 

中醫的中暑,可分為陽暑及陰暑

陽暑─出現熱急症,體溫上升,就像是西醫說的「熱痙攣」、「熱衰竭」。

遇到這種狀況,以優先降溫為原則。先將患者移至陰涼處,去除過多衣物,並可用清涼的飲料瓶或冰袋敷在脖子、腋下、腹股溝處,加速身體降溫。狀況如無改善或加重,甚至出現譫妄、癲癇、神志不清、昏迷等中樞神經功能失調症狀,請立即撥打119緊急送醫。

常用藥方:白虎湯、白虎加蔘湯、清暑益氣湯。

 

陰暑─可能出現身微熱(量不出發燒),疲倦、頭痛、噁心,有點類似感冒的症狀。

治療陰暑就是中醫的強項,通常發作的時間可以從幾天至幾週,覺得身熱、口乾便想飲冰止渴,結果只舒服了幾分鐘,過後更加不適,服西藥通常改善不大,常常惡性循環到人很不舒服,才想到可以找中醫調理。

常用藥方:五苓散、生脈飲、香薷飲、藿香正氣散。

 

預防勝於治療,其實只要注意日常生活的小細節,就能大幅減少夏日生病的機會。

 

有關預防中暑的7個秘訣看過來

1.避免過熱─盡量避免中午12點至下午2點間安排室外活動,室內也必須保持通風。

2.衣物透氣─衣物以通風、吸汗的材質為佳,流汗過多時需更換。

3.少食生冷─減少吃生食、喝冰手搖飲的機會。天熱食物若未保存得宜,或是喝到大腸桿菌超標的冰塊飲料,就容易引起腸胃不適。

4.冷飲慢慢喝─天熱飲冷時,可在口中含住,待回溫後再吞下。

5.流汗多補水─流汗多時,記得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如流汗後感覺疲勞無力感,可能就是有「心氣虛」的現象,除了補充水分,可稍作休息或含一片人蔘片,補陰益陽。

6.隨身薄外套─減少反覆進出冷氣房的頻率。如無法避免,可以穿著或披著一件薄外套,減少身體的溫差。尤其常在冷氣房的上班族一定要學起來。

7.多按內關穴─夏日出遊,容易中暑、暈車的朋友們,可多按內關穴來預防,增加心臟動力及血液循環。

 

夏日飲品動手做

中藥材茶飲─(火煮效果佳,浸泡也可以)

A.流汗多頭暈:

西洋蔘2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1錢、薄荷1錢、竹葉1錢。

用1000c.c.的水煮沸後,轉小火再煮15分鐘,放涼即可飲用。

即生脈飲加味,可益氣生津、止渴消暑。適合在悶熱環境工作、需大量運動者。

B.濕悶食欲差、身重疲倦感:

黃耆2錢、薄荷1錢、白朮2錢、薏苡仁2錢、山楂1錢。

用1000c.c.的水煮沸後,轉小火再煮15分鐘,放涼即可飲用。

加強濕氣排出、調理脾胃之氣。適合飲食不節制、腹脹、消化功能下降者。

 

食材煮甜湯─

A.西瓜皮水:

將西瓜中,果皮與果肉間的白肉(入藥稱為「西瓜翠衣」)切下,熬煮後當水飲用。

西瓜皮甜度低,有清熱、利尿、解毒、降血壓的作用。

B.綠豆湯:

綠豆洗淨後,加水煮30分鐘,或使用電鍋蒸煮。煮完可加適量砂糖或蜂蜜調味。

最適合夏天吃的綠豆湯,清熱解毒效果佳。不僅能去除暑氣,還能減少皮膚發炎長痘,養顏美容、促進排便。

 

綜觀而言,中暑的患者大多是對外界環境變動時,無法迅速適應的體質。若是常受「中暑」所苦,無論是治療或是預防,都建議諮詢專業中醫師,依個人體質做適合的調養才是上策。

 

本文作者:中醫師郭雨欣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