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於(19)日公布與烏克蘭國際人權紀錄片影展(Docudays UA IHRDFF)共同策劃的「來自彼端-憂鬱與希望的十年:烏克蘭紀錄片選」單元,精選6部烏俄戰爭期間攝製作品,記錄烏國人民在家園動盪、硝煙四起下,爭取民主、調查真相、追逐夢想、重返平靜等不同面向的奮鬥與困境,也將邀請烏克蘭影人分享紀錄片與影展在社會中扮演的角色與責任。
烏俄戰爭以2014年俄羅斯佔領克里米亞為起點,迄今已10年,戰火一路延燒至烏克蘭東部,俄羅斯並於2022年全面入侵,震驚全球。Docudays UA成立於2003年,是烏克蘭境內唯一的人權類影展,本單元緣起為TIDF與Docudays UA的節目交換合作,這也是TIDF首次與國際影展進行節目交換。
Docudays UA節目總監尤莉亞・科瓦倫科提到:「當我們的國家正在為擺脫嗜血的恐怖主義付出代價時,我們希望,至少這些經歷能證明真理終將戰勝惡意。我們持續拍攝不是因為害怕被消失,而是為了證明未來值得奮鬥。」TIDF策展人林木材表示:「臺灣與烏克蘭面對著類似的地緣政治和國際情勢,因此這次合作深具意義。烏俄戰爭的10年歲月血淚交織,盼能藉由紀錄片與影人座談,帶領觀眾深入地認識此一議題。」
2013年底,基輔爆發廣場革命,百萬人民上街抗爭,推翻親俄總統。Docudays UA不甘於被動放映,製作《廣場記事:粗剪版》(Euromaidan. Rough Cut,2014),力邀8位上街拍抗爭的電影人,貢獻他們拍下的影像紀錄,呈現革命的多面性。同樣關於廣場革命,《基輔穹頂下的玫瑰》(Roses. Film-Cabaret,2021)則是跟拍女子樂團「穹頂下的女兒」(Dakh Daughters),看著這7位宛如帶刺野玫瑰的女性藝術家,昂首展現公民啟蒙、文化驕傲,用音樂劇唱出鏗鏘的民族宣言。
《鑄鐵蝴蝶》(Iron Butterflies,2023)深入調查2014年馬航MH17客機在烏東墜毀,283名乘客全數罹難事件,以新聞資料與實驗影像拼貼來解構虛實,並悼念無辜往生者。《車諾比22》(Chornobyl 22,2023)則為戰爭罪行蒐證,秘密拍下俄軍入侵車諾比之舉,請核電廠員工講述俄軍接管核能設施後的擔憂與艱難。
《戰火邊緣的青春》(We Will Not Fade Away,2023)聚焦在5名烏東青少年,他們青春正盛、心懷夢想,卻困在永無寧日的戰火邊緣小鎮。正當迷惘之際,竟出現1位大冒險家邀請他們攀登喜馬拉雅山。《無跡可尋》(No Obvious Signs,2018)將視角放在少人關注的烏國女性軍人,剛從前線歸來的她是榮獲勳章的英雄,外表無恙卻深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擾,連搭地鐵都是巨大負荷,重返平靜生活是她要面對的另一場戰爭。
第14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5月10日至19日於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光點華山電影館、臺北京站威秀影城、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等地舉行,Docudays UA節目總監尤莉亞・科瓦倫科(Yuliia KOVALENKO)、《廣場記事:粗剪版》製片達莉亞・阿韋爾琴科(Dar‘ya AVERCHENKO)、《無跡可尋》導演艾莉娜.戈爾洛娃(Alina GORLOVA),都將在影展期間來臺參與多場映後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