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亞東醫院經導管瓣膜治療團隊發表全台首例「BASILICA瓣膜切割術應用在瓣中瓣的治療」,黃先生2015年曾接受過外科主動脈瓣膜置換(SAVR),本次因心臟衰竭,在醫療團隊評估重新外科手術與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之風險利益分析,決定為他安排符合健保給付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
但在術前評估中,發現有極高的風險會發生冠狀動脈開口閉塞的併發症,所以團隊經充分討論及手術模擬演練之後,決定為黃先生進行技術複雜且困難的BASILICA瓣膜切割術,此為台灣進行這個特殊手術的第一例。
所幸手術順利,至今已1年又9個月的時間,臨床及心臟超音波追蹤效果良好,黃先生的生活品質不僅獲得改善,更大幅降低死亡風險,他開心地表示:「感謝亞東醫院 讓我能夠繼續享受豐富多彩的人生,可以繼續好好陪伴家人。」他也分享術後恢復的近況,現在可以繼續享受運動的樂趣,能夠健走跟打太極拳,未來只要留意運動強度,基本上遵循醫囑,選擇「講話有點喘、無法唱歌,但不能太喘」的運動強度即可,大約是每分鐘心跳110~120下的心率區間。
亞東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許榮城 表示,由於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TAVI)治療外科瓣膜退化(瓣中瓣治療),統計上會有2~3%的機會發生冠狀動脈開口阻塞,死亡率高達50%。BASILICA瓣膜切割術應用在瓣中瓣治療相較於傳統的支架保護(snorkel stent)較為安全,成功率為95%,能夠確實避免冠脈開口阻塞的嚴重併發症。BASILICA瓣膜切割術是利用導絲通電穿刺與切割舊的瓣膜葉片,讓新的支架瓣膜張開時,不會影響到冠狀動脈的開口及血流,且追蹤起來的長期預後較好,同時也可減輕病人額外花費支架的醫療負擔。
許榮城醫師 說明,亞洲國家較晚引進BASILICA瓣膜切割術,主因是技術難度高,亞洲首例為去年3月發表的韓國,台灣是去年4月報告。如今台灣有了首例的BASILICA瓣膜切割術成功案例,未來能提供給高風險病人多一個治療選擇。
亞東醫院心血管外科醫師、周邊血管中心主任黃日新指出,治療主動脈瓣膜狹窄的方式就是要換掉主動脈瓣膜,目前有兩大類的方式來進行:
1.外科手術置換
外科瓣膜置換術稱為SAVR(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須體外循環,採取心臟停跳的方式進行手術。
2.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
經導管瓣膜置放術稱為TAVI(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不需體外循環,能採取心臟不停跳的方式進行手術。
黃日新醫師說明,通常年紀較長,共病多,或傳統外科手術風險較高的病人,會建議經導管主動脈瓣膜置換術,反之則以外科手術為首選。病人或家屬可藉由醫院提供的醫病決策共享(shared decision making, SDM)來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TAVI目前是有條件限制的全額健保給付,需要由心臟團隊(Heart team)藉由術前檢查評估風險,採事前專案送審的方式進行,這位黃先生就是符合過去曾經接受心臟手術,而成功通過健保全額給付的案例,屬於新的經導管瓣膜套在舊的外科瓣膜上,稱之為瓣中瓣的治療,可減少再次開胸開刀的風險。
TAVI的傷口小,僅約0.6公分,術後相對恢復快,約術後第2天至第7天出院。風險因病人解剖構造不同而略有不同,可能的風險有傷口穿刺部位出血2%,缺血性中風1%,節律器置放的風險約5~10%,因手術而導致死亡的風險小於2%。
在特殊案例的術前電腦斷層評估中,可預測冠狀動脈開口因為新植入的支架瓣膜而產生閉塞的風險高,此併發症一旦發生,依照過去文獻統計的住院中死亡率會高達50%,所以這次的案例治療團隊決定採用BASILICA瓣膜切割術,許榮城醫師呼籲,主動脈瓣膜狹窄死亡風險高,病人應正視疾病,盡快就醫評估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式,才能改善症狀及生活品質。
新聞來源:民生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