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魏吟冰/台北報導
腦中風一向是令人聞之色變的疾病,主要是引發的後遺症是一輩子的傷害,也是台灣成人殘障的最重要原因。腦中風發生時,診斷及後續處置都是在跟時間賽跑。只要延遲患者接受緊急治療的時間,就可能危及生命或造成重大後遺症。但對特定有過敏共病的病人,卻不得不揹負注射顯影劑造成腎臟傷害的潛在風險。中醫大附醫為此開發了「i Stock腦中風診斷平台」,不需注射顯影劑,僅約90秒即能輔助診斷,對需要黃金搶救期的急性腦中風患者是一大福音。
中醫大附醫神經部主任蔡崇豪撰文指出,腦中風由於腦組織受損,可導致各種神經症狀,如:眩暈、嘔吐、頭痛、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嘴歪眼斜、步態不穩、表達困難、抽搐或視覺障礙等。80%的腦中風是屬於缺血性腦中風,另2成是屬於出血性腦中風。腦中風60-75%患者在65歲以上,一般會以電腦斷層作為診斷首選,並根據腦部灌流掃描(CTP),進一步評估範圍。這步驟需要15-30分鐘,且對顯影劑過敏及有腎臟共病的病人也潛藏健康的風險。
為了避免特定族群因注射顯影劑而面臨的風險,中醫大附醫的人工智慧中心開發了「「i Stock腦中風診斷平台」。該平台運用了近400例患者的資料建立了「無顯影劑電腦斷層下的缺血性腦中風偵測系統」(NCCT)人工智慧模型。該系統能分析NCCT影像,並模擬注射顯影劑後的影像,來預測患者受損腦區的位置與範圍。整合性的臨床訊息僅需約90秒,即可診斷出是否存在急性缺血性腦中風。
蔡崇豪醫師指出,平台還整合了「腦部灌流掃描」成像智慧分析系統,利用AI分析判斷腦中風的位置和範圍,有助於確認可進行治療的區域及不可治療的區域,輔助醫師進行治療效果的評估,提高臨床評估的準確性。
目前,該系統對於大於70毫升的腦部缺血體積有高達92.5%的準確率、100%的敏感度與89.7%的特異性,表現已超越傳統的人工判讀的方法。AI輔助診斷的方法,在現今醫療領域中的潛力與未來價值不容忽視。
新聞來源:民生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