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魏吟冰/台北報導
50歲張小姐是瑜珈健身的愛好者,每週固定上2-3次健身房,自認為是健康生活的代表。但前一日做完大動作瑜珈後的隔日,一早醒來張小姐從床上起來感覺有點頭暈,以為只是自己的錯覺,起身後再走兩、三步同樣的暈眩感又來一次。張小姐想說可能昨晚睡眠品質不好,再回床上補個小眠。沒想到,這一躺床的動作,整個視線突然上下顛倒天旋地轉起來,如同雲霄飛車一般,大約轉了1分鐘才自動停了下來。張小姐被這突來的天旋地轉嚇到了,立即前往耳鼻喉專科診所就醫檢查,才知道罹患「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也就是一般俗稱的耳石脫落。經過醫師大概5分鐘看似簡單的復位動作,很神奇的一切恢復正常。醫師也特別提醒張小姐,復位後雖然恢復正常,但短期間不宜再做大動作的瑜珈健身,以免耳石脫落的情形再次發生。
衛福部台北醫院針對「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症」(耳石脫落)也指出,這種疾病通常是頭部轉到某一角度,例如仰頭、低頭或是床上側躺及翻身時,會有約五到十秒的潛伏期,然後發生眩暈及眼振,若持續維持此頭部位置約五到四十五秒後不適症狀會慢慢衰減,最多不會超過5分鐘。部分患者會伴有噁心、嘔吐和冒冷汗如坐雲霄飛車般的症狀。可由耳鼻喉科專科醫師施行耳石復位術,藉由轉動病人頭部將耳石導回橢圓囊。過程約10分鐘,病人會感到三至四次的眩暈。超過九成的病人搭配藥物二至三週左右可以完全改善。
台北醫院進一步指出,耳石復位術施行後,病人前5天避免過度伸展頭部,如抬頭、低頭或彎腰,轉頭時速度盡量放慢,以防耳石脫落再度掉出橢圓囊。患病睡覺時須將枕頭墊高,讓頸部與床呈30-45度角,盡量正躺睡,避免躺患(左/右)側,一至二星期後回門診追蹤。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也指出,耳石其實是一團鈣質沉積物,平常會自然新陳代謝,但可能因為撞擊、感染、或退化等原因,造成它們脫落進入半規管內,半規管內的液體隨著頭部轉動而流動,這時耳石進入造成耳內左右落差,天旋地轉的現象就發生了。臨床上常見更年期的婦女,因賀爾蒙及身體機能的改變而較易發生此種疾病。若發生在年輕人身上,則以頭部外傷的可能性較高。
突來的天旋地轉雖然讓人極不舒服,但不會造成聽力減退或中風等更嚴重的疾病。一年內復發機率約15%,曾經患有此一疾病者,在生活習慣上仍應避免大幅度的轉動頭部、彎腰等動作,以免再度復發。
新聞來源:民生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