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海廢清淨行動 扭轉海廢回收困境

【記者范家豪/高雄報導】 海洋委員會呼應亞太經濟合作(APEC)太子城願景(Putrajaya Vision 2040)及2023年度主題「為各方創造具韌性且永續的未來」,今(20)日於國立中山大學舉辦「APEC海洋廢棄物區域治理研習營」,計有加拿大、印尼、日本、泰國、美國、越南、荷蘭及我國之政府代表、產業界及私部門計21位講者同台分享,凝聚務實可行政策建議,提供APEC區域經濟體政策制定的參考。

本次會議係呼應聯合國在2022年啟動之《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談判,並延續APEC區域海洋廢棄物倡議之具體行動。其中,荷蘭非營利組織The Ocean Cleanup指出,太平洋垃圾帶總量已達3個泰國大小,該組織研究全球1,000條河流(約佔全球河流1%),造成海洋約80%塑膠污染,因此研發河流型攔截器,投入污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中,並與當地政府合作,目前已部署於東南亞、中美洲等地區;該組織亞洲地區經理Steven Paalman亦樂見台灣團隊分享與地方政府合作處理漁港垃圾問題,期透過鏈結國際夥伴關係,使海洋保育勢力持續茁壯。

▲場次二越智晶社長發表。(圖/海洋委員會)

另日本Refinverse集團越智晶社長則分享廢棄漁網回收再利用成果,透過企業與漁業團體合作回收廢棄漁網,以低碳清洗及切割技術,提升再生材料的價值效益,該解決方案更成為與漁業團體、標竿企業及各國專利合作的基礎。

本次研習營場邊也設置海漂實驗室的8件藝術展覽,包含使用散布在沙灘的浙江浮球繪製而成「烤小管」及「鯨豚圖鑑」;漂流漁網繩發想而成「網繩花環」及「網繩釘畫」,以及各式塑膠碎片所創作的「機械大白鯊」及「機械海龜」等,將海廢變為充滿藝術氣息的創作品。現場也邀請駐台使節及代表與藝術家一同使用海廢浮標繪製造型魚磁鐵,希透過寓教於樂之方式,提升海洋環境保護議題的重要性。

▲海漂實驗室向泰國講者講解。(圖/海洋委員會)

國家海洋研究院也現場展示海洋廢棄物調查的創新科技,利用人工智慧影像識別以及漂流追蹤模擬技術,實現從源到匯的海洋廢棄物監測技術,期透過公私協力充實海廢影像資料庫,並借助人工智慧的影像識別分類技術,簡化海廢調查的作業並透過資料庫的統計分析以及漂流追蹤技術,提供海廢治理的基礎資訊。

本次研習營吸引國內外來自官方、產業界、民間團體與學術研究單位人員參與,海洋委員會希望透過交流對話,創造新的合作機會與解決方案,共同邁向海洋永續發展及淨零碳排的目標。

新聞來源:屏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