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鸝是台灣低海拔闊葉林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牠以「紅媠、烏大範」的羽色著稱,但美艷高貴的外觀,卻反而惹來獵捕的危機,拍攝朱鸝育雛往往令鳥友既驚喜又怕傷害牠!
黃鸝科全球有38種,朱鸝和黃鸝並列台灣兩種黃鸝科鳥類,朱鸝以紅色和黑灰色系為主,黃鸝則以黃色為主色,有黑色粗眼線及後枕,兩者皆為台灣二級保育類珍貴稀有留鳥。宜蘭地區朱鸝較常見,黃鸝大多分布於台灣西部,尤其南台灣居多。
▲朱鸝育雛。(圖∕周俊雄攝)
朱鸝(Maroon Oriole),意為「褐紅色的鶯」,屬於台灣不普遍特有亞種,身長25到28公分,體重67到81公克,屬中型雀鳥。又名紅鶯、大緋鳥,常在低海拔闊葉林和針丶闊葉林混合林中生活,大多單獨或小群體出現,繁殖季節則成對活動,以昆蟲為食,也吃果實等。朱鸝體羽紅,頭翅黑,以紅黑色系為主,雌雄略有差異。
▲朱鸝外觀雌雄易辨。(圖∕周俊雄攝)
閩南語有句話:「紅媠、烏大範」,「媠」字意為美麗的、漂亮的,「大範」則是高貴大方的,亦即形容紅色美麗、黑色大方之意。朱鸝公鳥的腹部全紅,母鳥則為較淡的紅色,且帶有棕黑色條紋,在野外可以有效區別。幼鳥羽色暗淡,褐色甚濃,體下從喉部到下腹部也密布黑褐色的縱斑。
▲朱鸝飛行時呈波浪狀振翅曲線前進。(圖∕周俊雄攝)
朱鸝常在樹梢高處築起碗狀鳥巢,以乾草、樹葉為巢材,裹上蜘蛛絲加以鞏固,公鳥和母鳥共同育雛,雛鳥為晚熟性。朱鸝屬雜食性,但是育雛期都是抓回昆蟲、軟體動物,甚至蜥蜴等餵食幼鳥,推測是為了加速幼雛成長所需之動物性蛋白質。這段時期的天敵,包括蛇類入侵鳥巢盜食鳥蛋與雛鳥,猛禽類和台灣藍鵲等強勢鳥種,亦常來侵擾獵食。
▲繁殖季節的朱鸝會成對活動。(圖∕周俊雄攝)
朱鸝的叫聲大致有三種,常發出柔和而略為低沈的「婆嗚」或者Du哨音,也會發出粗啞尾音上揚的「嘎嘎」聲,常停棲大樹上層枯枝,飛行時呈波浪狀振翅曲線前進,但是穿梭樹冠層卻異常冷靜迅速,彷彿一道紅色閃電。依據早年的調查,朱鸝曾被列為瀕絕的一級保育鳥類,近年來野外族群雖然較為穩定,但仍屬珍貴稀有的二級保育類。
每年春夏之間,是朱鸝繁殖季節,正是鳥友易於追蹤攝影的熱門時段,往往也因此吸引少數非法盜獵者的覬覦,過去常有育雛中的朱鸝幼鳥,整巢遭到摘除偷走的憾事發生,引來鳥友痛批撻伐此等盜獵及買賣的惡劣行為。鳥類的亮麗美羽,不應該成為物種的原罪,非法濫捕及飼養保育鳥類,更應該被視為全民公敵。(本文作者∕專業鳥導、資深媒體工作者暨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周俊雄博士)
編輯∕新頭條:陳木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