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豐濱鄉「月洞」是台灣地區台灣葉鼻蝠數量最多的天然度冬洞穴,為處理洞穴外防落石等設施,9月1日起休園預計三個月,請民眾把握入洞賞蝠機會。
▲東海大學林良恭博士(中)帶領專業團隊調查豐濱鄉月洞蝙蝠生態。(圖/豐濱鄉公所提供)
豐濱鄉公所委託由東海大學林良恭博士所帶領的專業團隊,執行境內月洞洞穴內蝙蝠調查研究,首次確認為台灣地區台灣葉鼻蝠數量最多的天然度冬洞穴。
▲豐濱鄉月洞擁有台灣最多的台灣葉鼻蝠。(圖/豐濱鄉公所提供)
豐濱鄉公所指出,原住民習稱「月洞」是「月亮之井」,乃安山岩質地的火山岩層受到海水侵蝕形成的天然海蝕洞,岩洞封閉無進出水口,泉水自岩壁及底部汨出。因瀕臨太平洋故有潮汐之象,並受降雨量影響水位。月洞洞穴內溫度變化極小,大致維持在20℃左右;相對濕度相當高,變化亦極小,大致維持在99%,洞穴內環境相當穩定。
▲豐濱鄉月洞也有華南水鼠耳蝠(黃色型)。(圖∕周政翰攝)
林良恭研究團隊由去年10月起,經每月調查確認,月洞內數量最多的蝙蝠物種為台灣葉鼻蝠,冬季聚集高峰可達接近2000隻個體,夏季數量較少約300至500隻。
台灣葉鼻蝠為台灣特有亞種,為台灣最大型的食蟲蝙蝠。鼻部特化為葉狀。年輕個體的毛色會比較深色,年長個體毛髮會比較棕色。雄性個體在額頭有著一個前額囊開口,好似第三顆眼睛。停棲於洞穴時具有個體距離,不會緊密依靠。本種有時候會進行遷徙,以滿足牠的生理需求,譬如說有些洞穴做為冬眠洞穴,有些洞穴做為生殖育幼,有些洞穴則多為雄性個體棲息。在繁殖洞穴可發現處於育幼初期、沒有毛髮的小蝙蝠,在母蝙蝠外飛覓食偶會讓媽媽一起帶離飛行;育幼中後期母蝠則會頻繁回到洞穴哺乳。根據研究推斷,月洞應屬於台灣葉鼻蝠日棲所及冬眠洞穴,孕育洞穴的位置目前為謎團中,推測可能位於遊憩區背面的原始林中。
經月洞內外鄰近環境蝙蝠調查研究,共記錄4科12種,包括1種珍貴稀有保育類台灣無尾葉鼻蝠。12種蝙蝠包括長翼蝠科東亞摺翅蝠,葉鼻蝠科台灣無尾葉鼻蝠、台灣葉鼻蝠,蝙蝠科堀川氏棕蝠、東亞家蝠、台灣管鼻蝠、赤黑鼠耳蝠、華南水鼠耳蝠、絨山蝠,蹄鼻蝠科台灣小蹄鼻蝠、台灣大蹄鼻蝠,以及1種尚無法判定物種的鼠耳蝠屬。其中台灣管鼻蝠、台灣小蹄鼻蝠、台灣大蹄鼻蝠為台灣特有種,台灣無尾葉鼻蝠、台灣葉鼻蝠、堀川氏棕蝠為特有亞種。
▲豐濱鄉月洞內的台灣大蹄鼻蝠。(圖∕山海公司攝)
鄉長邱福順表示,月洞遊憩區範圍雖然不大,但具有天然泉水岩洞及植被樹木覆蓋良好的棲息地,所記錄物種約佔台灣已知物種數的三分之一,可謂相當難得。
▲這是台灣小蹄鼻蝠。(圖∕山海公司攝)
鄉公所體認此一得天獨厚的資源,後續將以蝙蝠保育為優先,並規劃一系列的永續旅遊方式,創造生態保育、環境教育、觀光發展多贏的經營模式,公所並配合本次研究建議整理洞穴外防落石設施及提供友善廁所服務,預計9月1日起休園,視工程完工時程復園,預計休園至12月,若想參觀全台最多葉鼻蝠數量棲息天然度冬洞穴請把握時間,前往豐濱東海岸旅遊。
▲這是東亞摺翅蝠。(圖∕山海公司攝)
月洞是個天然的鐘乳石洞穴,也是豐濱鄉港口部落原住民眼中的淨地,洞中積水成池約5公尺大,湖水會隨著月亮盈虧而漲落,所以「月洞」又名「月井」。無進出水口,卻有潮汐現象,蔚為奇觀。
【開放時間】09:30-17:00
【售票時間】09:30-16:20(視現場遊客人數得提前停止售票)
【聯絡電話】03-8781022、03-8791350分機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