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隨著人口老化、城鄉發展失衡,地方創生成為支持地方發展的重要力量,藉由地方產業發展帶動年輕世代的留居。為了推升地方創生動能,國家發展委員會與天下雜誌合作出版《新創導入╳地方創生再進化》一書,從不同視角看見新創事業不約而同投入地方,成就開展事業的新商機,以及揮別過去地方創生團隊因經營模式不純熟、缺乏行銷相關人才的困境,以創新找出路。他們碰撞出的精采火花,為地方創生事業的永續挹注豐沛動能,更期許藉此吸引更多青年返鄉,透過在地蹲點,共創共好。
當地方創生遇上新創,朝向均衡臺灣前行
「從今年開始,臺灣的人口開始往下遞減,預估在2050年可能只剩下2千萬人。」國發會副主委游建華分享觀察,為了彌平城鄉發展上的差距,國發會從去年開始即推動地方創生,而今年以來主委龔明鑫也積極走訪北中南東各區,看見許多地方創生與新創合作的精彩故事,因此和天下雜誌攜手出版《新創導入╳地方創生再進化》一書,收錄精彩案例故事,供各界參考。
全書從地方創生結合新創的思維與視角出發,國發會期許透過這些成功的故事,吸引更多青年以創新創意加入擾動地方的行列、為在地帶來改變,為原本發展失衡的地方注入新活力,發展永續型產業以實現均衡臺灣的目標。從本書中,可以看見4間新創事業因緣際會投入地方,以全新思維及創新作法發掘新商機;更從5個成功創生經驗故事中,學習整合資源、擴大效益的心法。
▲(左至右)土庫驛代表泰山開發台北分公司副總經理張晁瑋、一群農夫創辦人魏宗淇、嘖嘖平台執行長徐震、汪汪地瓜園總經理賴家華、山海屯執行長許明揚、天下雜誌社長吳迎春、國發會國土處副處長呂登元、岩生築見創辦人江宥寬、5% Design Action執行長楊振甫、國發會簡任技正徐旭誠、洄遊吧創辦人黃紋綺、金鼎獎作家洪震宇。(圖/天下雜誌提供)
成功創生經驗,疫情衝擊下仍持續發光
當新創企業遇上地方創生,激盪不少精采火花!嘖嘖平台執行長徐震大方分享他觀察地方創生團隊成功的關鍵因素,包括使命感、找到對的人,以及所創造的價值。他說:「許多地方創生團隊其實並不缺乏企劃力或執行力,但對創新數位科技的掌握較弱,可能需要更多年輕世代加入或是積極學習才能彌平落差。」嘖嘖平台也積極號召群眾一起關注地方創生。
改變傳統農業獲利模式的汪汪地瓜園,是賴家華實現返鄉照顧親人,也照顧在地鄉親的根本,他不只留守金山、創造差異化促成地瓜園轉型升級,更以每個月發起論壇地方式,邀請在地業者一起加入共創,發掘金山在地的亮點。還有「以修待租」活化老屋的地山海屯團隊,許明揚以社會企業的理念建構起創生的重要支持系統,不僅結合OTO線上與線下互相導流,更鎖定新課綱的素養教學與人文旅遊商機,持續整合串連起臺20線各區域的力量,讓地方創生成為一門好生意。
以及把弱勢化為優勢,幫助部落小型生產者出頭天的岩生築見,創辦人江宥寬也分享如何與通路建立起互相信賴的夥伴關係,不斷磨合與溝通的過程中,不僅幫助地方以科學思維打造與土地共存的自然放養系統,更幫助通路打造獨一無二的美味。另外,導入社會設計模式讓「不在家鄉也能改造家鄉」的5% Design Action執行長楊振甫也談到,只要充分運用數位創新掌握開放的連結與溝通力,地方創生的行動就成功一大半;他們也持續推動跨代共好的行動,讓更多高齡設計師也能加入共創的行列。
▲國發會此次出版《新創導入╳地方創生再進化》,期許吸引更多有意願投入地方的人共創共好、為創生事業的永續挹注更豐沛動能。(圖/天下雜誌提供)
儘管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產業與生活,新創企業與地方創生團隊也紛紛表示危機為他們帶來新轉機,不僅加速了他們數位化的腳步,也促使轉型與創新的行動持續進化。
跟著地方創生再進化,打造永續地方產業
還有許多地方創生在進化的故事持續上演,包括導入跨域元素幫助農業行銷、以數據決策與AIoT工具協助農民解決痛點,做好產銷管理及風險管理的「蜂巢數據科技」,成功以智慧APP協助在地農業創造多贏。
不走NGO模式、成立公司以願者上鉤的老派漁法維護永續海洋,黃紋綺成立「洄遊吧 Fish Bar」希望成功連結消費者、漁夫和學術單位,讓漁業從一級捕撈,融合二級加工與三級觀光和體驗教育,追求獲利才能創造永續。還有從愛出發的創業家陳盈豪,為陪伴年邁失智的父親,放下國外事業與成就,回到故鄉雲林土庫種植有機可可,打造國內第一座可可創生莊園,以體驗傳遞可可相關知識與文化,提高在地就業機會,真正實踐善與利的平衡!以及從號召一群農夫到轉型成為一日農夫,創造體驗讓旅人一再造訪蓮鄉白河—將軍山農場創辦人魏宗淇,打開農村為都會人打造生態遊樂園,這群人以專業思維、創新行動讓地方走出新局。
跟著地方創生再進化,這些精采的在地故事、成功的經營心法,持續推動地方產業永續發展,帶動青年回流與居留,讓屬於臺灣的地方創生,持續開出美麗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