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蘭君/綜合報導
2013年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空拍影像當中,人們看見了台灣的美麗與哀愁-染色河川、半禿山頭、漂浮著垃圾的海岸、繚繞著廢氣的天空…當時帶給社會無比巨大的震撼,也啟動想為這片土地創造改變的使命感。2023年,《礦業法》修法完成適逢《看見台灣》10周年,商周集團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共同舉辦《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7月29日在中油大樓國光會議廳登場,與線上線下近2,000位來賓共同回首過去十年、預見未來十年。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執行長萬冠麗表示,前一次站上國光會議廳舞台是2017年齊柏林導演的紀念音樂會,相隔六年後的此刻,她再次想起齊柏林導演說過「自己並不聰明,無法對所有問題提出解答。自己能夠做的,就是將問題呈現在所有人眼前,大家集思廣益找出解決辦法。」因為看見,台灣在過去十年確實發生了不少改變,她期待在《看見台灣》10周年的時刻,能引領與會來賓們繼續往下一個十年邁進。
《看見台灣改變10X10論壇》邀集產、官、學界指標性代表組成12段短講、3場對談,商周總經理朱紀中與《商業周刊》總主筆呂國禎表示,《看見台灣》的鏡頭讓大家正視問題,但唯有具體付出行動,改變才可能發生。《商業周刊》扮演媒體監督角色,在10周年的此刻除了全面性的檢視過去十年的環境變化外,也將持續將環境永續、企業ESG的思維與觀點,帶給國人、帶動改變的發生。
內政部營建署城鄉發展分署林秉勳分署長表示,當年的莫拉克風災、以及齊柏林導演為社會帶來的作品,在國土計畫法的推動過程中,具有關鍵的影響力。過去十年,政府部門相當積極的推動國土三法的修訂,從全國國土計畫公告實施、到縣市國土計畫公告實施,並透過定期公開展覽、辦理公聽會,增加民眾參與、協助人才培養,相信經由公私部門持續的推動,能找回對土地的尊重,並預約更美好的未來。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黃靖庭表示,在持續多年的《礦業法》修法中,身處在倡議單位也在過程中更深刻的理解,經濟發展需求與環境保護需求之間的衝突、以及尋找交集的可能性。立法委員洪申翰在後續的對談中補充到,這次《礦業法》修法的重要目標,就是期待建構礦業廠商、部落、環境之間健康且平衡的關係。
從山到河到海,《看見台灣》的鏡頭讓社會看到的不只是山頭。臺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教授、同時是台灣河溪網協會理事長廖桂賢表示,過去我們選擇與河川敵對,防洪工程犧牲了河川生態,也減弱了社會的防災意識,她認為更該培養的是「兼顧防災與河川健康」的韌性,而非抗性。其後在上午場論壇中,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與台達基金會執行長張楊乾分別分享了企業在ESG推動的過程中,針對燕鷗棲地營造等物種保育、珊瑚等海洋生態復育的具體作為。
齊柏林導演曾說:「看得見的城市,有我們看不見的故事。」,從生態到生活,下午場論壇聚焦在更多企業與個人在日常中的永續理念與實踐。全家便利商店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分享全家關注剩食問題,從生產改革、訂購改革、到銷售改革的全面性經營方式改變。春池玻璃副總經理吳庭安分享春池從玻璃回收本業結合循環、工藝、設計,讓環保價值也產生經濟效益。Story Wear 創辦人陳冠百分享光鮮亮麗的時尚舞台背後製造的舊衣丟棄、以及衍生的垃圾與汙染問題,形成Story Wear實現「零廢時尚」商業模式的起心動念。
從產業到人才,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表示,在全球暖化帶來極端氣候等衝擊、各國更加重視環境永續的趨勢下,綠領人才是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關鍵。近五年綠色工作相關職位,每年增長8%,預見未來十年,從企業主到職場工作者,都更應該將環境永續思維視為人才必備的特質與能力。
回首過去十年,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喚醒社會對台灣這片土地的關懷審視與危機意識;預見未來十年,從公私部門的永續經營思維、到個人的永續生活實踐,從看見到改變,仍然需要您我持續的關注與投入。更多議題相關報導請搜尋「商周ESG與永續者同行」,開拓您我的永續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