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綜合報導

華語歌壇天后李玟(CoCo)驚傳逝世,享年48歲;其二姊李思林亦於週三(5日)晚間證實此噩耗。消息一出引起眾多藝人與歌迷的不捨,事實上平時看似樂觀並充滿活力的李玟,早在數年前就罹患憂鬱症,今年初更因天生腿部缺陷接受手術。自殺是國人第11大死因,如何在身邊人發出輕生徵兆或訊息時,給予正確的協助與處置,是國人必須強化的重要知識。

憂鬱症與自殺行為的關聯為何? 哪些族群更可能出現自殺行為?

憂鬱症與自殺行為的關聯為何
哪些族群更可能出現自殺行為?

憂鬱症與自殺行為的關聯為何?哪些人更可能出現自殺行為?據《衛福部自殺防治系列手冊》指出,實際上並非所有罹患心理疾病者都有自殺意念,但疾病的發生確實為自殺的高風險因子之一。約有84-100%的自殺死亡個案,生前曾就醫並具有精神科診斷,原因多與憂鬱症、藥物濫用、酗酒、思覺失調等有關。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曾發布衛教文章表明,憂鬱症發生原因未有定論,可能與遺傳、生物反應、環境與心理因素共同引起。生活環境中至少有6種事件,可能會增加憂鬱症的風險,民眾應多加留意親友否有下列身心狀況、或正處於類似情境中:

1. 
直系血親曾罹患憂鬱症。

2. 
經歷創傷或壓力事件,例如身體或性虐待、親人去世或財務問題。

3. 
經歷重大的生活變化,如原定計畫被各種因素打斷、干擾。

4. 
患有各種疾病,例如癌症、中風或慢性疼痛。

5. 
服用特定藥物。若對於藥物是否引起憂鬱有所疑問,應諮詢醫師加以釐清。

6. 
使用酒精或成癮物質。

採取自殺行動者高風險族群

然而不只憂鬱症或精神疾患(如憂鬱症、酒癮、人格疾患等),生理疾病(如慢性病、身體疼痛、愛滋病等)、曾嘗試自殺者、家族成員有自殺史、酒癮史或精神病史,或者經歷離婚、鰥寡、單身者,甚至無業退休者或童年經歷悲慟者,都可能是採取自殺行為的高風險族群。

現代人為何容易「隱性悲傷」? 自殺行為往往發生於「一念之間」

現代人為何容易「隱性悲傷」? 自殺行為往往發生於「一念之間」

縱然特定的自殺行為有跡可循,多數的自殺者往往在「一念之間」就決定走向輕生一途。美國哈佛大學公衛學院公開資料指出,一項針對自殺倖存者隨機訪問,顯示出以下統計結果:

.24%受試者在不到5分鐘內出現自殺念頭。

24%受試者在5-19分鐘內出現自殺念頭。

23%受試者在20分鐘至1小時內出現自殺念頭。

16%受試者在2-8
小時內出現自殺念頭。

13%受試者在1天以上時間出現自殺念頭。

哈佛大學公衛學院表示,訪問中的自殺倖存者,多數在特定事件發生後的24小時內採取行動,導火線包括與家人爭執、經濟因素、人際關係等事件,約有75%自殺事件在自宅中發生。這代表自殺行為可能來得極快且難以預料,背後成因更與社會事件、財務狀態、人際關係等多重困難有關。

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社區復健精神科主任李正達醫師也說明,常聽到長輩對晚輩說:「你們這個世代真幸福,要什麼有什麼?」在這個概念下,現代人的「快樂指數」應該都要破表才是。但真實的結果反而是現代人壓力越來越大,從原生家庭問題、升學職場競爭、社群媒體言論、甚至於人際互動及性向困擾,都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看似幸福、卻又受苦』恐怕才是形容現代人最貼切的一句話。」

如何幫助患者走出憂鬱陰霾? 親友出現「3跡象」就要提高警覺!

如何幫助患者走出憂鬱陰霾
親友出現「3跡象」就要提高警覺!

至於民眾如何幫助有自殺傾向的親友或家人,以避免發生憾事?衛福部心理健康司表示,親友如果出現以下跡象:「異常情緒反應」,有意或無意地透漏自殺念頭,或表現極端情緒(如過度開朗或悲傷);「明確自殺計畫」,例如購買不尋常物品(農藥、木炭)或寫遺書等行為;以及突然託付重要事物,如託付自己的至親、寵物或財產給予他人照顧或寄放,就應該提高警覺。

陪伴憂鬱症親友掌握三大原則


若上述事件發生在周遭親友身上,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臺灣大學護理學系吳佳儀教授則呼籲,此時應掌握三大原則:

第一、正確認識憂鬱症狀。

第二、同理病人憂鬱之苦,「多聽少說」。

第三、持續陪伴關懷且適時連結醫療。

一旦發現身邊親友情緒狀況有異,或是近期有在服用精神用藥,呼籲親友們盡力給予關懷與支持。衛福部心理健康司也提醒,個人的憂鬱情緒到達某種程度,呈現出明顯的無助與絕望感時,最容易產生自殺行為。呼籲一發現有任何精神疾病,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及時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協助,都能幫助改善身心狀況,降低絕望念頭與自殺行為的發生。

新聞來源:潮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