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士兵視為護身符的日章旗,最終未能讓深山金夫安全回到家鄉,與妻兒團聚,這也是太平洋戰爭中軍伕寫下的許多悲劇之一,根據史料推斷,他的軍隊應是在1943年11月間在薩(爾)米半島的登陸,半年後,盟軍的反攻行動也進逼而至,日軍在缺糧缺武器的情況,最後幾乎皆告陣亡。
薩米(Sarmi)島狀有點像女王頭,由內陸向外海延伸,應是一處良港,美日兩軍先後在此登陸,帛琉就在它的西北方,太平洋戰爭時稱新幾內亞,為澳洲屬地,有日軍墳場之稱,更是台灣籍日本兵傷亡最多之處,人數逾萬,其往往不是喪命於盟軍手中,而為補給困難導致餓死或病死。
日方在新幾內亞死傷慘重,另一個原因為,所經之處不是叢林就是沼澤,太魯閣族的深山金夫所以被徵調至此,可能是高砂義勇軍的關係,因在如此惡劣環境下作戰,台灣原住民甚至比驍勇善戰的日軍,還有能耐,這是連日方也公認的事實,但再勇仍敵不過「彈盡援絕」的困窘。
「谷哥」陳述,「1944年4月22日美軍開始在艾塔佩登陸,5月17日於薩爾米地區東部的托姆登陸,5月27日於比約克島登陸」,其中艾塔佩距離薩米不遠,兩地同位於今印尼的巴布亞省,即土地相連之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西側,與盟軍對峙的比約克支隊全遭殲滅,聯隊長切腹自盡。
據許阿愛向盂蘭盆社成員表示,當時家中有接獲父親戰死的消息,日本政府也送回骨灰,或砂土透過正式儀式轉交給家屬,所以她很清楚父親早已死亡。只是,新幾內亞戰場當時被美軍層層包圍,連糧食都運不進去,幾近斷炊,為何還有骨灰回歸之情事?令人費解釋!
深山金夫罹難後,已過世的妻子イワルチワ,扶養長女アトイイワル(許阿愛)、長男ササクアカン、次女ミヨコアカン及次男サブロウアカン等長大,惟兩男先後早逝,目前除了許阿愛在富世村外,另位女兒則住在銅門村,均未離開花蓮秀林鄉。(全文完,圖與文/楊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