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在安農溪畔出現的黃鶺鴒,很是惹人憐愛。(圖/周俊雄攝)

宜蘭縣安農溪分洪堰風景區出現一隻白化的黃鶺鴒小鳥,這隻黃鶺鴒自去年11月初,剛開始全身白色,吸引許多愛鳥人士前來攝影和賞鳥。不過,經過將近5個月之後,牠卻逐漸轉為黃色羽毛。不變的是,牠都在安農溪支流河床、草地棲息和覓食,動作與造型一樣惹人愛憐。

黃鶺鴒是冬季普遍的候鳥,夏天在中國東北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很難想像身長只有17公分的黃鶺鴒,牠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到華南、中南半島、台灣、菲律賓和東南亞度冬。

台灣有兩個黃鶺鴒亞種,分別是黃眉黃鶺鴒和白眉黃鶺鴒,顧名思義,就是眉斑的顏色一黃一白。黃鶺鴒的腳黑色,頭、背、腰、小覆羽橄黃綠色,翼灰黑色。通常出現在平地至低海拔水域、農耕地和草地。分洪堰附近安農溪及支流兩岸皆有很多黃鶺鴒,常常可以聽見他們一邊飛行並發出「唧唧唧」的叫聲。

這隻白化症的黃鶺鴒最為特殊,牠大多停留在固定範圍的草地、河床和卵石區,由於羽色和環境相當違和,很容易被發現。從去年11月全身雪白,只有飛行羽和尾羽有點灰暗色調。鳥友和攝影師發現就奔相走告,許多人專程趕往拍照分享。不過隨著天候逐漸回暖,牠的羽毛顏色卻轉為黃色調,這又讓攝影師們趕來再補拍一次。

鳥友林信昌表示,2013年宜蘭縣也曾出現兩隻珍稀罕見的鳥類白子,灰鶺鴒白子與紅尾伯勞白子。鳥友賴肯吉說,今年頭城農場也有一隻台灣藍鵲白子。

有白化症的生物個體又稱為白子。白化症是由於體內黑色素缺乏,導致眼呈紅色、毛髮與皮膚顏色呈現白色。這隻黃鶺鴒白子虹膜暗紅色,與正常的黃鶺鴒黑色眼珠不同。

除了人類、鳥類之外,魚類、兩棲類、爬蟲類,甚至是植物也有白子。由於缺乏黑色素,白子通常容易受到陽光的灼傷和天敵的捕食,僅有少數能活到成體,因此在野外白子是極少見的。(本文作者/資深媒體人周俊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