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范家豪/基隆報導】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為發揮博物館支援各級學校進行校外教學,今年首次展開的海科館「2023年博物學家課程」,日昨基隆銘傳數理資優班七年級28位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海科館的實驗室與海科館園區展開了不同於校園的學習,進行有生物解剖的奧秘和生態的了解的課程,參與師生直呼收獲滿滿,不但有趣而且學到許多難得的知識。
這次實驗室的課程為「認識頭足類及生理解剖實作」,在頭足類專家江俊億博士的指導下,每位同學透過顯微鏡的觀察,以及小心翼翼的進行軟絲的解剖實作,並從中了解與仔細觀察頭足類其生理結構和其功能,包括生殖腺、內蛸、齒環、嘴喙以及墨囊的認識等。
也從中了解原來餐桌上的海鮮菜色「龍珠」,即是頭足類海洋生物的「口球」。同學們也在江江老師的課程中也引發許多好奇的問題,包括頭足類的海洋生物在情緒變化中,引發體內墨囊噴射墨汁時可以噴多遠?
此次帶領同學到博物館上課的銘傳數理資優班老師袁昌宏提到,長久觀察海科館很多活動與課程很有趣味及且知識性豐富,並且也符合課綱,在教學過程中這群學生一直對知識的好奇和學習有極度的渴求,這次得以成行及參與海科館的實作學習和課程資源覺得很特別,除了科學與海洋知識外,經由操作機會更能讓學生了解尊重生命與體會學習知識探索的動機和態度。
參與課程的同學也分享上課的感覺,原本以為解剖課程很噁心,沒想到課程比想像中有趣與好玩,也經由解剖實作可以仔細觀察與發現,這樣的學習不同於學校課本所學的知識,結合了生活、趣味和知識性。
海科館研究典藏組主任施彤煒說明,海科館針對不同年齡層與對象,所辦理的博物學家課程均有知識深淺不同的課程規劃和設計,這次銘傳數理資優班所進行的課程內容,其實是大一的課程程度,也欣見同學們認真與投入課程的學習。
海科館樂意支援各級學校展開不一樣的教學計畫與活動,從實務與體驗學習中讓學子可以深入參與博物館的學習,以及海洋生物的觀察、分類、體驗、探究,及從實作中產生對於自然環境與海洋生態的情感與關懷,增進對於山川里海生態互動關係的理解與認識,提升海洋環境保育之意識與素養,歡迎各級學校多多利用海科館的學習環境與教學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