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為齒輪界的台灣之光,董事長林森榮獲磐石獎。(圖/本土公司提供)

記者張辰卿/台中報導

午休時間,百坪的工廠只剩下機器運轉的聲音,這台要價台幣一億八千萬的機台專門生產電動車齒輪,調校數據之準確,為業界公認的頂級規格。每顆齒輪做出來金光閃閃,還有專屬QR code紋身,只要掃描就能對齒輪「身家調查」,資訊甚至詳細到幾分幾秒、甚至哪條產線生產,鉅細靡遺。

這是本土公司位於台中的廠房,成立於1981年,起初主要外銷台灣齒輪場商品至國外,隨後開設齒輪廠自產自銷,在業界以生產「鑽石級」齒輪聞名。

國內外電動車品牌都愛用

早在2008年,本土公司即投入電動車齒輪的研發。兩年後的台北花博園區,展出納智捷電動試行車,其中齒輪由本土公司供應。爾後,隨著該品牌賣給鴻海集團,本土亦加入鴻海的動力團隊。雖然與納智捷合作時間不長,但卻已引起國外廠商的高度關注。

林森﹝左﹞、林益民﹝右﹞父子檔創立的本土齒輪,是電動車最重要的一顆心臟。(圖/本土公司提供)

傳統汽油車有1415顆齒輪,然而電動車齒輪箱中只有三顆,本來以為電動車的興起,伴隨對齒輪需求量的減少,會對整體產業帶來災難。但這場意外卻未本土帶來無可取代的市場地位。

電動車不同於傳統汽油車,在發動、加速和行駛期間近乎無聲,因此對零組件的精密度要求更高,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素來講求「精準」的本土順勢展露頭角。

2017年,本土奇蹟般的接下美國電動車大廠的齒輪訂單。該電動車大廠零件雖然有三到四家供應商,但電動車齒輪箱中的三顆齒輪,中間那顆齒輪最難做,講求高精度,因此這個大訂單一度讓本土頭疼不已。

精密齒輪的生產地獄

本土公司總經理林益民形容當初為了克服齒輪精度問題,全公司上下陷入「生產地獄」。因為客戶對噪音吹毛求疵,齒輪加工的軟體與硬體設備全得自行設計,參數抓不到,精度無法提升。

「後來請來德國工程師親臨指導,手把手教得會,但老師一走人,全部齒輪進度又被打回原形。」但辛苦總是有代價的,林益民每天早出晚歸,和工程師窩在工廠算數學,算了好幾個月,總算搞定齒輪精度問題。過去工業用齒輪占本土七、八成營收,目前只佔三成,其餘大多是生產電動車,目前公司則有六、七成營業額來自美國電動車大廠。

對品質的深刻追求

只要是歐美從事齒輪產業的公司都認識「GREAT TAIWAN GEAR」,林益民戲稱本土的品牌優點也是缺點,「國內外客戶提到本土,都誇獎我們品質一級棒,但就是價格不便宜。」

本土的原料引進中鋼客製化的低碳合金鋼,由於中鋼是一條龍生產,品質穩定。他們也提供售後服務,因為客戶所重視的運轉噪音,設計圖紙無法呈現,因此除了保障既有品質,本土也為每顆齒輪打上QR code身分證,一有問題就能「查戶口」。

在工廠數位轉型的階段,如果產品有身分證,就能精準定位這顆零件幾點幾分出生,還能通過大數據發現,哪位員工監製的產品經常出問題,監視器一回放,就知道他有沒有按照SOP走。

如此精雕細琢出來的齒輪,被稱為「鑽石級」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