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俊育 / 臺北報導
臺北市直轄市定古蹟「學海書院」(現為高氏宗祠)於2日舉行上樑典禮,典禮由高氏大宗祠族親及各房房長共同參與,文化局蔡詩萍局長、萬華區詹天保區長、青山里李昭成里長、龍山國小陳培章校長、黃天浩建築師、潤昶有限公司林季澤董事長亦共襄盛舉。上樑儀式將前廳大樑回歸原位,宣告學海書院第1 期修復工程完成重要階段之一,本工程進行前廳、正廳建築整體及內部木雕、石雕、泥塑、彩繪等建築裝飾工藝修復,文化局持續提供產權所有人行政協助及經費補助,除將完整保留古蹟原有風貌外,也為萬華地區再添一處歷史文化場域。
「上樑儀式」遵循古禮焚香敬天、稟祝文,祝禱祭拜魯班仙師,敬拜樑木並獻酒、鳴炮,祈求天地眾神、魯班仙師保佑宗祠修復工程平安順利。蔡詩萍局長表示,學海書院內有許多建築細節都相當令人驚艷,而建物由高氏宗族、文化局及建築師團隊攜手合作進行維護,是文化資產保存的良好典範,很期待未來學海書院修復完成後,能回復當年的歷史風華。
▲上樑照片。(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學海書院因規模龐大且建築裝飾細膩,目前全案修復工程共分3 期,預估耗資1 億1,500 萬餘元,文化局自109 年至今已陸續補助學海書院4,300 萬餘元,除補助修復工程外,更協助進行「修復及再利用計畫」、「修復工程規劃設計暨因應計畫」、「緊急搶修工程」、「彩繪保存計畫」、「彩繪修復工程」等作業,並協助申請文化部補助經費,目前1、2 期修復工程刻正執行中。第1 期工程進行前廳、正廳建築整體及內部建築裝飾工藝修復,第2 期工程規劃修復右護龍廂房、軒亭、及後廳建物,未來第3 期工程為左護龍、景觀庭院、及建置再利用所需設備,以利未來活化文化資產,全案預計於113 年底修復完工。本局與高氏宗族攜手合作,修復建物時規劃以調查研究、舊照片、現況等依據回復原有外觀,並盡量維持建物內部的舊有材料,以保存清代書院的建築風華。
「學海書院」創建於清道光23 年(西元1843 年),為清朝淡北最高學府,同治和光緒年間分別設置的艋舺義塾和淡水縣儒學皆附設於學海書院之內,足見學海書院在北臺灣教育史上的重要性。日治時期高氏宗族承購改作宗祠至今。學海書院最著名之院長為陳維英先生(1811~1869),地方人士尊稱為「陳老師」,其居所則稱之為「老師府」(於今日臺北市大同區大龍峒)。同治3 年(西元1864 年),學海書院重修,落成後,院長陳維英題掛聯一對「學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強古人云功可相長也」、「海祭於後河祭先或原或委君子曰本其當務之」,目前楹聯仍懸在講堂兩側牆面,乃書院之珍貴之歷史文物。而建物中保存臺灣北部重要彩繪匠師許連成師傅之多幅彩繪作品,更是修復工程中保存的重點之一。
▲上樑典禮全體來賓合影。(圖/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提供)
書院是教育英才之處,宗祠則是慎終追遠之所,學海書院結合兩者,是承載教育、歷史文化、城市發展、高氏宗族脈絡的重要古蹟。學海書院未來除了繼續作為宗祠使用外,也將規劃歷史展示空間,透過4大展示主題:「艋舺(萬華)聚落發展」、「書院歷史(朱熹哲學)與特色」、「高氏宗族歷史」、「書院建築特色及修復歷程」的展示再利用規劃,豐富文化資產的深度與廣度,文化局期待未來學海書院修復完成後,能與龍山文創基地、剝皮寮歷史街區等萬華在地文化據點串連合作,深化萬華文化脈絡,保存艋舺的繁華記憶、展現萬華的文化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