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預兆?疫情肆虐「大腸癌」確診數降 專家示警:明年恐「強力反彈上漲」

記者楊艾庭/台北報導

自從爆發新冠肺炎疫情,台灣醫療院所都曾面臨群聚感染恐懼,讓許多民眾減少出入醫院頻率,即便身體發生異常也不敢就醫檢查,導致病情惡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表示,根據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近四年(2016至2019年)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呈上升趨勢,但健保署門診資料、住院資料結合重大傷病檔分析,疫情肆虐的2020年數字卻下滑,推斷與篩檢人數減少有關,估計疫情趨緩與政策放寬後,新確診人數在2023年恐有「彈跳式」大幅成長。

▲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不斷進步,不論治癒率與存活期都持續顯著提升。(圖/Shutterstock)

2020年大腸直腸癌新確診人數不漲反降 專家推測2023年恐怕強力反彈上升

楊純豪理事長表示,根據2013-2019年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4年台灣大腸直腸癌新確診個案數為16,057人,至2019年已成長至17,302人,除了受國人飲食精緻化與生活型態轉變影響,也與民眾健康意識抬頭進而提升篩檢數有關。然而近三年疫情影響民眾就醫意願,大腸直腸癌確診人數明顯減少許多。但隨著疫情趨緩、各醫療院所防疫措施完善,楊純豪理事長推斷,民眾篩檢意願勢必回升,能預期新確診人數將強力反彈上漲。

楊純豪理事長強調,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50至74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其用意在於希望在症狀不明顯時,及早發現大腸直腸癌病患,第一期病患在手術治療下,治癒率能夠有95%以上,如果發現身體異狀,例如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八大常見症狀,大腸直腸癌可能已突破第一期,嚴重者甚至恐為第四期。

大腸癌晚期等於沒命?好消息:近年治癒率、存活期都顯著提升

臺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黃聖捷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治療方式不斷進步,不論治癒率與存活期都持續顯著提升,若及早發現,前三期治癒率平均能達7成左右,即便第四期腫瘤轉移,仍然有機會藉化療配合標靶藥物,在多專科合作下切除腫瘤;黃聖捷醫師強調,當身體出現疑似症狀時,應立刻安排檢查,縱使罹癌,勇敢面對都能有良好的治療成果。

黃聖捷醫師分享診間一名60歲李姓個案,突然發現自己排變習慣改變,時常感覺裡急後重,才上完廁所不久就又想要蹲馬桶,某次看到糞便上有血絲,立即就醫檢查確診為大腸直腸癌第四期,腫瘤轉移可以說像滿天星,剛開始化療配合標靶藥物治療時,病情沒有惡化,但也沒有好轉,與病人溝通後決定將可用化療與標靶藥物全部用上,腫瘤竟然有縮小跡象,經評估能以手術移除,術後癌細胞已在化療與標靶藥物治療下獲得穩定控制,個案四年多來也沒有復發跡象。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提醒,疫情期間若曾有腹脹腹痛、血便帶有黏液、明顯排便習慣改變、經常性腹瀉或便秘、大便變細小、重量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八大症狀,請立刻前往醫院檢查,即便確診晚期大腸直腸癌,能以手術治療都能有很高的治癒率;哪怕無法手術,在化療與多線標靶藥物接力治療下,整體存活期中位數可達約3年(35.97個月),相較未使用標靶藥物高出7.5倍,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讓病情在當下獲控制,擁有最好的治療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