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引「抗藥菌」風暴!國內缺人、缺藥…專家示警:恐重返醫療黑暗時代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陳宜君理事長。(圖/異象公關提供)

記者楊艾庭/臺北報導

COVID-19疫情漸趨平緩,但多重抗藥性菌的沉默疫情(silent pandemic)卻持續存在,部份國家抗藥性微生物在新冠疫情掩護下甚至益形嚴重。

為了對這波可能威脅我們重返醫療黑暗時代的沉默疫情做好應戰準備、超前部署,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將連袂向健保署遞交「抗菌藥物使用暨抗藥性照護品質提升計畫」建言書。

呼籲政府積極面對後疫情時代加速攀升的微生物抗藥性危機,透過抗菌藥物使用暨抗藥性照護品質提升量表,導入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計畫,讓需使用管制性抗微生物製劑的病人得以獲得個人化的完善感染管理,並將評估專業納入健保支付項目,促進專業人才投入,以防抗生素新藥缺乏以及感染科專業人才後繼無人等可能造成未來感染管控的威脅。

當「抗生素未能合理使用」遇上「大量重症高風險族群」抗藥性微生物趁勢崛起

自2019年首次發現引發COVID-19的新型新冠病毒起,便是長逾3年的全球性大流行,由於新冠病毒不僅是一個全新病毒株,加上後續不斷變異,大流行最初幾個月內,各國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方向欠缺明確的醫療指引可作依循,強效、廣效的抗生素被頻繁使用,無疑讓原本嚴峻的微生物抗藥性問題雪上加霜。

一項研究顯示,將近四分之三(72%)COVID-19住院患者接受了抗菌藥物治療,但事實上COVID住院患者中卻只有不到一成(8%)有細菌或真菌合併感染。

「當致病微生物遇到免疫低下、身上又插了許多管子的重症病人,這時若未能落實感染管制措施,就變成了培養抗藥性細菌的溫床。」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新冠肺炎大流行初期,部分醫療機構短時間大量收治重症患者,超越醫療備載能量,醫護人力吃緊,甚至防護措施不足,無法落實完整感染管制原則,沒有合理使用抗生素,又因為病患爆增難以隔離感染抗藥性細菌患者,也無法針對來自護理之家等抗藥性高風險病患事先篩檢。因此,加速了抗藥性細菌的產生。

台灣成功防疫之後——缺工、缺料 赤手空拳面對下一波新興傳染病?

全球多發現疫情期間抗藥性細菌比例攀升,雖然台灣在這一波COVID-19疫情當中,防疫成績有目共賭。但疾病管制署的醫院感染管制與抗藥性監測系統(THAS) 2022年第二季監測報告顯示,在台灣醫學中心加護病房對碳青黴烯類具抗藥性之綠膿桿菌(CRPA)比率,相較前一年抗藥性增幅為3.5%;區域醫院稍高,相較 2021 年抗藥性增幅為4.9%。

不可否認的是,台灣跟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面臨抗藥性細菌持續攀升的挑戰!2022年醫學中心加護病房病人病原體檢驗報告中,部分細菌抗藥性比例高過8成。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延燒,推估2050年台灣每5人恐將有一人,因抗藥性細菌感染而死亡。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共同提出建言書,呼籲政府重視感染專業人力與抗生素新藥的危機。 (圖/異象公關提供)

抗藥性問題必須嚴陣以待!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表示,近年來通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審查核准的抗生素新藥僅有3個,不到國外市場的3成。另根據2020年感染科醫師對抗藥性議題之問卷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國內有4成醫師反映抗生素供給不穩定,其中93.8%的醫師被迫改變抗生素療程,使用更廣效或多種抗生素,且在面臨無藥可用的窘境下,甚至可能會考慮使用副作用較高的藥物以拯救病人生命。

為了降低院內感染、減少抗藥性細菌產生,落實感染管制非常重要,「從落實洗手、合理使用抗生素,到針對風險族群預先檢查,一發現有抗藥性細菌就移入不同病房……」這些幫助減少感染、提升醫療品質的措施,研究顯示2012至2017年,可有效減少約18%抗藥性細菌導致的死亡。但其中的每個環節都需要適當的抗生素與充足的人力。

無奈的是,台灣的感染管控現況,不只缺料,還缺工!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張峰義指出,感染科醫師的工作內容多元,主要包括門診、院內感染控制和抗生素管理,但後面兩項非健保支付項目,無法為醫院賺錢,做得好被認為理所當然,做不好會被罵。「錢少事多,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情況,導致感染症專科醫師報考人數逐年下滑,去年僅剩約20位,感染科嚴重鬧人才荒。

為了未來歲月安好 兩大學會盼與政府攜手前行,超前部署迎戰抗藥菌

因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台灣感染管制學會著手擬定相關應對方案。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祕書長黃建賢指出,其中,「抗生素整合照護計畫」就是希望先能以抗菌藥物使用暨抗藥性照護品質提升量表,導入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照護計畫,針對需使用管制性抗微生物製劑的重症患者像是敗血症等,進行完整的個人化感染管理。同時,將醫師執行量表評估,納入作為健保支付項目。

如此一來,透過精準個人化抗生素使用與管理,不僅提升患者感染疾病控制、照護品質提升、死亡風險降低、減少感染風險,有助降低抗藥性細菌風險。醫師的專業價值以評量給付,也獲得正向回饋。相關指標也可促進團隊合作,有助解決人才荒,建構優質感染症防治防疫體系。

黃建賢祕書長表示,依2021年度衛生福利部中央健保署健保藥品使用量資料,需經感染症專科醫師同意之管制性抗微生物製劑年使用638,158人次為計,每位患者的照護量表評估費用預估為新台幣1,000元,政府一年只需給予6.4億元的經費支應,預期每年接受降階治療之患者人數達2%至35%,大約可減少19.8億元抗微生物製劑藥物費用支出,同時亦降低困難梭狀桿菌、呼吸器相關肺炎及中心導管相關血流等相關感染的發生率。

「我們永遠都不知道下一波新興傳染病何時會來!超前部署、做好準備是更好的方法。」兩大感染學會強調,除了長期推廣合理使用抗生素、優化感染控制流程,避免行政流程與過低藥價阻礙新興抗生素引入我國,甚至導入快速鑑定抗藥性細菌技術、疫苗或新型療法,期待未來有更多工具來抵抗抗藥性微生物細菌,讓治療策略更有彈性,讓我們不會走向無藥可用的黑暗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