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辰卿/台北報導
全球綠能嚴重供給不足,搶電戰開打。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24日信心喊話,台灣能源98%仰賴進口,綠電在台灣不再只是電,而是重要的生產要素,當綠電成為被爭奪的資源,電力結構轉骨,再生能源反成台灣進擊的大好機會。
在緊扣環境永續(ESG)的前提下,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與能源局局長游振偉分別不約而同指出,政府將透過政策扮演台灣與國際產業對接橋樑,承諾在土地(空間)、饋線作出相對回應,並透過跨部會協調來整合法規,讓能源轉型落實更具效率,國產化絕對是再生能源的支柱,本土綠能產業鏈帶起來後,再讓台灣接軌國際市場。
今周刊24日以「能源轉型2.0」為題,舉辦「能源轉型.綠色經濟國際論壇」,邀請產官學研專業人士與國際專業深入對談擘劃趨勢火花,現場盛況空前。由德國離岸風電學者Friedrich Koch起頭綠電輸送的革新,多家龍頭本土綠能供應鏈業者在創造生態系上遇到的屏障,透過深度對談與經驗共享提供台灣綠能產業發展宏觀且多角的視點。
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表示,蔡政府上任後將能源轉型列入首要工作,目標在2025年再生能源占總電量20%,台灣有充足的陽光與強勁的海風,妥適投資能在短期發展成可觀的太陽能與風力發電。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圖/今周刊提供)
沈榮津解釋,他前天還與經濟部、內政部、農委會等長官集合起來開會,推動能源轉型,行政院要做好政策先行,並傾聽業者聲音,打造綠能國家隊的意義是扶植本土綠能產業鏈,降低製造成本並制定統一規格,在還沒有人佈局的亞太市場當第一棒,搶得先機。
德國是歐洲綠能發電的領頭羊,德國綠能發電的目標有野心且務實。德國在台協會處長王子陶表示,德國將於2022年讓剩餘6組核電廠除役,2030年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65%,2050年達成碳中和。
德國的再生能源始於1980年代,經過了40年,今年德國再生能源已超過總發電量的50%,在穩健發展陸域風電與離岸風電的政策下,燃煤發電的比例持續下降,再生能源會比石化發電還便宜的交叉點已經越來越近。王子陶說,德國北海離岸發電的經驗,加上台灣業界與政府發展綠電的決心,台灣海峽本身就是優質風場,可望發展成是亞太綠能中心。
全力衝刺發展綠能發電的德國也曾經在輸電課題上摔了一跤,WP&More 創辦人Friedrich Koch建議台灣當局在建立離岸風電時要注意「創新」與「成本」兩大元素。他解釋,北德有充足的風能化為電能,但實際用電大區在700公里外的南德,當傳統電網未隨發電技術的變革一起更新、強化,既有的北電南送運輸模式反造成電價成本的提高。再生能源不如傳統發電般穩定,綠色能源的新考驗是留住電、把電交給需要的人,隨後德國政府加強智慧電網的擴建,目前全長3萬6千公里的智慧電網是有效儲電、輸電、配電的法寶。
▲能源轉型.綠色經濟國際論壇登場。(圖/今周刊提供)
多家本土業者也團結呼籲跟緊國際趨勢。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表示,再生能源是未來電力主流,2019年全球新增能源裝置267GW,是再生能源2/3,其中太陽能119GW,約佔全體45%,持續維最高的新增發電能源。
森崴總經理胡惠森拋出期許,再生能源未來不再是再生能源,當台灣各產業都加入環境友善的再生能源唱議標準「RE100」,如果台灣百大品牌企業都能跟進,世界能快速看見台灣產業對CSR、ESG的積極努力。同時,全球超過100城市有70%來自再生能源,若台灣六都、13縣都有在地自主的綠電規劃,世界也會發現台灣對環境的友善與尊重。
達德能源技術總監林世豪表示,台灣離岸風電從零到有,都得靠穩定政策支持與帶動,他提醒並建議政府面對再生能源政策國產化除了務實,更要帶領業者往可服務市場來挑戰,放眼全球才能走長走遠,並且希望往前支持科研,投資更多示範計畫,打造永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