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孤獨比憂鬱讓人更不幸福? 世界心理健康日62團體倡議幸福心理健康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10月10日聯合國世界心理健康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 WMHD)前夕,台灣心理健康聯盟62單位齊聚疾呼「心理健康人人有權」,希望2022年破除沒有精神疾病就是心理健康的迷思,終結全民全齡因疫情衍生的孤獨與憂鬱,呼籲政府注入經費加強政府和民間合作,善用台灣心理健康聯盟62個團體一起發揮公民社會力量,多角化促進社會包容支持系統、情緒管理知能傳播、生命熱情圓滿幸福有感,以此呼應世界心理健康聯盟(WFMH),全球同步優先促進全民心理健康幸福(Make Mental Health & Well-Being for All a Global Priority)。

產官學及民意代表齊聚響應心理健康,包括衛福部心理健康司長諶立中、立法委員林奕華、蔡壁如、范雲、王婉諭、林以信、吳思瑤等,及各縣市長聯名響應。台灣心理健康聯盟代表民間團體各界在疫情期間心理健康調查報告與行動成果,都強調正向心理韌性、幸福感、歸屬感、希望感能作為心理健康防護立,包括中華心理衛生協會李思賢教授發表「推進韌性以減少疫情心理衝擊」、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教授發表「友-情-義三種幸福感能抗衡疫情下憂鬱」,精神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胡海國醫師發表「正向連結的歸屬感、希望感能降低孤寂並提升精神健康」。

立委蔡壁如、范雲、王婉諭、林奕華與心理健康司長諶立中,出席台灣心理健康聯盟響應世界心理健康日記者會,聯盟62個團體代表包括召集人張玨、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蕭淑貞、醫心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教授、精神健康基金會胡海國教授等,齊聚一堂倡議全民心理健康幸福感。(圖/李玉嬋)

根據醫心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教授調查疫情民眾心理健康發現,雖然3、4成民眾處於不安、緊張、壓力、焦慮、煩惱,16.4%有中重度憂鬱傾向、12.4%天天注意害怕確診者足跡、10.3%天天擔心染疫、8.6%因疫情而關係衝突緊張,甚至高達5%有死亡焦慮、2.6%因疫情無法工作、2.3%覺得失控、1.5%有想死念頭;但高達八成民眾在疫情期間仍擁有社會幸福感、情緒幸福感、心理幸福感。換句話說,心理健康教育民眾提升友-情-義三種幸福感,可能增加正向心理健康幸福幸福保護力。

臺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理事長李玉嬋教授發表「友-情-義三種幸福感來抗衡疫情威脅的心理健康」,呼籲不憂鬱也不感幸福的冷漠淡定族是需要關注的心理亞健康特殊族群。(圖/李玉嬋)

縱使疫情期間高憂鬱的民眾,近半數能奮戰擁有心理健康幸福感。哈佛心理學博士湯發鉅也是醫心學會在創辦人進一步分析,以幸福感作為心理健康保護因子的行動,尤其需要打破看似冷靜的冷漠心理;醫心學會調查發現有一成民眾處於不憂鬱也不覺得幸福的冷漠無感心態,可歸類於需要超前部署學習提升幸福感的心理亞健康者,別讓冷漠孤寂比憂鬱更讓人變成心理健康弱勢族群。

台灣心理健康聯盟62個盟友團體。(圖/李玉嬋)

藉由62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台灣心理健康聯盟在世界心理健康日齊聚一堂開啟的平台,張珏召集人呼籲透過民間與政府共同參與「預防促進、平等共融、全人全程全世代」,普及全民投資心理健康、培養心理健康韌性、重新定義心理健康正向幸福感,並以有效人際連結的知識交流學習因應日常生活壓力的幸福撇步。以聯盟作為網絡與夥伴關係來落實「心理健康融入方案/政策」的貴人哲學,已經同步讓國際看見心理健康促進的台灣行動。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FMH)代表呂淑貞理事及國際心理健康倡議聯盟(GAMHA) Ellen Lee主席,讚賞台灣響應世界心理健康日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