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國際論壇-風電場論壇。(圖/今周刊提供)

記者張辰卿 /台北報導 

台灣挾帶天然地理風場優勢及近年再生能源政策扶植,政府期待風電產業能蛻變為另一個「護國神山」產業, 8/1日《今周刊》舉行第六屆新能源國際論壇-風電場論壇,邀請多位產學界專家為台灣未來5年風電發展把脈。

副總統賴清德致詞時表示,藉由舉辦論壇的機會,為風電產業供應鏈業者搭建溝通平台,同時也藉由產官學研的腦力激盪,未來必能加速風電產業聚落的成型及綠色金融的投入,協助台灣達成2035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 20.6GW的目標,開創新綠金時代的來臨。

英國在台辦事處副代表嚴濤暮盛讚台灣為亞洲領先的海上風電市場之一,同時成為潔淨能源的重要卓越中心。嚴濤暮說,台灣在今年初公布淨零排放路徑的雄心承諾,以及產學界支持此願景,以及促成永續未來的決心都令人印象深刻。

副總統賴清德致詞。(圖/今周刊提供)

經濟部主任秘書陳怡鈴則表示,離岸風電一直都是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的重要選項,在策略上以3個階段推動,從示範獎勵完成既定目標,到潛力場址的開發,目前正處於區塊開發的階段,此階段將在年底辦理相關選商作業,獲配業者也會開始展開後續相關工作。

台亞風能是一個僅由20人組成的本土菁英團隊,蕭伊珊總監表示,從示範風場一路走來,台亞對國內風電產業抱著很大的信心,無論是工程技術的能量,或是專案執行與管理,台灣皆有人才輩出,產業量能與競爭力除了能讓我們達到淨零碳排的轉型目標,也是未來能否將風電經驗輸出國際市場的重要因素。

已擔任離岸風電區塊建置六屆環評委員的國立臺北大學特聘教授李育明回顧,當台灣還在離岸風電第一階段區塊建置時,還要靠台電買電,但情勢在第二階段第二期出現變化,潛在買電方紛紛浮出檯面,到了第三期態勢更明顯,只要能取得開發權,有外在壓力的高科技產業就會直接找上門把電買走。

華南銀行副總經理張炳輝提供銀行觀點,表示在評估融資的過程中,兩大重點:開發商有沒有足夠的經驗,以及永續發展的理念,要先符合這兩大重點後,只要法務、財務的規劃在銀行評估後覺得可行,想融資大概就沒有太大問題。

達德能源副總經理蔡倩傑表示,雖然國內廠商不多,但每個項目仍然有許多量能,也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如果能夠持續跟上國際市場的發展和需求,就能帶動國內整體產業的永續發展。

展望台灣發展風電可能面對的挑戰,伯威海事工程董事蔡佳翰建議,台灣能做的就是要更積極、對國外公司更加友善,「不要太過守舊,像是透過公會去杯葛,因為就是要團隊合作,風電不是獨秀的東西,如此對台灣經濟發展才會有更多正面幫助」。

至於第二階段離岸風電區塊建置目前成果距離預期還有一段落差,台灣風能協會理事長簡連貴表示持審慎樂觀的態度,同時呼籲,海域使用者、開發商應該落實永續發展目標與善盡企業責任,而為了因應淨零排放目標,在20年運維期間如何能達成節能減碳也很重要,同時還要考量整體風場的堆疊效應。最後,簡連貴分享:「AI、大數據、通訊都是台灣的優勢,如何能轉移到離岸風電產業來,是後續我很期待的部分,風電發展不容許悲觀,期待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