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愛金 / 台北報導
網際網路在進入2020後,全球面臨最大的挑戰為「線上與線下融合」,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速這樣的趨勢。2022年度《台灣網路報告》研究的主要目的包含重探網路使用者定義,並首次評估「總是上網」(always online)族與僅依賴行動上網的「行動依賴」(mobile dependence)族。對新興科技的使用動機、狀況與滿意度;即時通訊的同溫層現象;台灣民眾對新聞媒體議價法與數位平台應受規範的接受度;以及數位素養現況;與偏鄉在數位轉型上的現況問題探討。
報告結果顯示,目前台灣民眾的整體上網率為84.3%,固網寬頻用戶普及率為65.32%,行動寬頻用戶普及率為81.47%,5G使用率為18.98%。上網率與行動上網普及率皆較去年增長。台灣民眾的上網頻率以一天數次為多,有兩成民眾幾乎一直上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轉播與科技學系教授陶振超表示,「整體而言,年齡越低、學歷越高,幾乎一直上網的比例也越高。此外,近兩成國人有唯行動上網現象,以中年族群和國、高中學歷為主。唯行動上網在本次報告定義是僅能透過行動寬頻上網,家中沒有固網寬頻可供上網且沒有其他上網的方式。」
至於未上網者沒有使用網路的原因,本次調查發現主要原因為「不需要」(70.72%)。高達93.71%的受訪者表示沒有想學習如何上網的意願。且有將近五成五的未上網民眾沒有他人協助處理上網事務。這群人將與當代數位生活形成極大的鴻溝。
三大資訊素養有待提升:數位媒體素養、分享素養、隱私素養
台灣民眾在網路與相關應用的使用率逐年增長,數位平台已成為超過半數台灣民眾獲得新聞主要來源。尤其是49歲以下、學歷在大學及以上讀者群,幾乎都轉向數位平台獲取新聞。紙本報紙或雜誌僅剩不到2%。本次調查也發現,台灣民眾僅1.42%近一年有付費使用國內網路新聞,比例偏低。此狀況可能導致新聞媒體未有足夠資源完成好品質新聞,影響新聞媒體在民主社會扮演的重要角色。
然而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傾向支持「新聞有價」的概念,51.49%的網路使用者支持數位平台應該付費給新聞媒體。同時超過六成的網路使用者同意「臉書和谷歌的權力過大,所以應該受到政府規範」,但不能侵犯言論自由。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齊殷表示,在本次調查中發現,網路數位同溫層與假訊息是人類社會根深蒂固的問題,人類社會的運作,是因為能互相信任,但是當這個社會彼此不信任時,就很難運作。研究中也指出,網路科技的日新月異使我們連結更加緊密,但信任卻沒有增加,這些都是當代社會要思考的問題,期望未來持續關注類似的現象,才能找出解決方案。
調查也發現,台灣民眾數位素養的廣度與深度有待提升。有超過四成受訪者,認為分享與自己看法一致的訊息較為重要。此狀況讓假新聞/假訊息/不實訊息流竄更為容易,高達47%民眾表示對自己沒有信心是否能確實查證新聞真假。再加上即時通訊軟體在台灣滲透率相當高,使用率高達83.98%,遠高於免費影音娛樂(72.82%),甚至高於社群媒體使用率(70.47%)。即時通訊軟體是台灣重要的人際溝通管道,但其封閉性及民眾對意見衝突採逃避策略使得即時通訊軟體易形成同溫層,而強化偏見。這將導致難以促進理性溝通的民主審議,此現象值得政府單位在推行公共政策時關注。
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董事長胡元輝認為,網路使用者用什麼方式獲取資訊,關鍵在「數位平台」,不實訊息也會透過這些平台傳播。他說,牛津大學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四成受訪者最擔憂的是網路上的假訊息,上述結果與本次調查相呼應。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王維菁指出,過去她曾針對社群新聞研究發現,平台使用者對平台新聞正確與真實性,有60.8%調查者表示懷疑,46.3%對碰到假新聞,會採取進一步行動,包括查證、向平台檢舉、提出質疑等,顯示出台灣民眾有一定的媒體素養。
疫後新常態,台灣民眾對創新科技或數位工具維持保守
疫情的確改變台灣民眾的生活及工作方式。本次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因應疫情採取遠距工作(Work from Home)或遠距教學 (Remote Learning) 的比例共21.6%,包含遠距工作15.91%與遠距教學5.68%。此外,相較於2020年民眾遠距工作的比例為2.54%,顯示在疫情影響之下,遠距工作仍持續增加,且增加幅度高於一成。但有超過六成受訪者認為遠距工作/教學效率降低,疫情過後不希望持續。
即便新興科技如AI人工智慧產品與服務、5G、行動支付等發展日新月異,台灣民眾對新興科技的態度與決策相對保守。本次報告將民眾區分為四種新興科技使用者類型:抱持悲觀觀望者達35.47%,樂觀猶豫者26.3%,先驅者17.37%,跟風者3.91%。此結果突顯出台灣在推行新興科技使用時會面臨的困境,因為多數民眾對於新興科技抱持著尚未發展成熟,而遲遲未採取使用行動。目前台灣5G網路使用率僅約19%;使用物聯網、家庭智慧裝置比例也僅有10%,與他國相比比例偏低。
在新興科技的使用上,儘管調查顯示,過半數(52.48%)民眾在過去一個月,曾使用「智慧手環/手錶」、「聊天機器人」、「數位語音助理」或「AI股票基金期貨軟體」等其中一項AI相關科技,但僅「數位語音助理」有42.75%,顯見AI科技等人工智慧科技產品,在台灣仍有普及空間。本次調查也試圖勾勒台灣民眾在使用人工智慧產品與服務時的信任程度,結果顯示,民眾對AI的信任感意見紛紜,儘管在「人工智慧所表達的內容容易理解」、「人工智慧能減少偏見與歧視」認同的受訪者超過五成,但在「人工智慧能被完善監督管理」、「人工智慧能保障人身財產安全」兩項指標上,同意者並未過半。此結果反應台灣民眾對人工智慧產品服務在保障個資、人身與財產等個人福祉上憂慮與不安,建議專責機關從政策、法律、教育等方向思考,完備AI科技在倫理上的監管能力。
網路應用使用率增長,但數位落差尚待消弭
本次調查發現,台灣民眾最常使用的網路應用服務為「觀看免費的網路影音、直播或收聽音樂」,高達七成三(72.82%),其次為「買東西」,為51.3%。其他應用服務的使用均未達五成。其中值得關注的是,台灣民眾在網路金融服務應用的使用情形,以行動支付使用率而言,相較於2020年行動支付使用率為21.64%,2022年已增加至34.27%,躍升為第四高的網路應用服務。另一方面,我國民眾在持有加密貨幣上已有2.01%的使用率,後續趨勢值得持續觀察。整體而言,在網路金融服務應用的人口年齡分布以30-39歲比率最高。
然而報告也發現年齡70歲及以上、具有小學及以下學歷的台灣民眾,是網路近用率與應用服務使用力的數位弱勢族群。因此,本調查建議應朝「數位幫手」的政策著手,針對這群民眾提供必要的網路諮詢服務或協助,避免這群數位落差的民眾因認為網路不需要、沒有學習網路的意願、缺乏網路近用能力而錯過網路所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優勢。
如需閱讀完整報告,請至https://report.twni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