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平原。(圖/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提供)

記者黃俊育 / 臺北報導

臺北市農業隨都市發展而變遷,現今為都市型農業型態,與其他傳統農業生產縣市迥異,北市的農業發展主軸在於提供多元系統服務功能,也因此在都市發展歷程中,關渡平原對台北都會區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關渡農業區除了生產糧食之外,農地亦具有調節氣候、防洪減災、保水淨水等功能,並兼具遊憩觀光、食農教育及療育等服務,為宜居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農業政策白皮書對於關渡平原的闡述主要為短期維持農業與自然生態使用,儲備未來發展機會,中長期作為提供下世代發展之保留區。確保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營造農業美學地景,提供紓壓療育空間、食農體驗場域,並推動食育與療育系統,維持農業區之完整性,發展高值、多元之農業活動。

自110年起推動智慧農業計畫,輔導設置七星農業推廣中心,導入智慧農業控制系統及設備,運用智慧性系統導入農業種植,整合多媒體遠端控制,例如智慧滴灌、光度感測、溫/濕度監測、遠端遙控等,整合遠端裝置即時監控生產環境,由溫室栽培高經濟價值作物,提升農業設備科技化,達到降低管理與勞動人力的效益,改善農業生產結構,讓農作物生產多樣化,做為關渡地區農地轉型的標竿。

未來仍持續朝向設置「有機食農示範基地」為目標,作為關渡農業精進與升級的重要基地,囿於目前本市國土計畫將關渡平原定位在「農業區」,大規模開發被限制,產業發展局致力於關渡農業轉型,串聯農業的轉型方針與新興的智慧型農業共同結合,推廣有機農業,也讓關渡的在地農業耕作型態不斷朝向健康與有機的發展方向邁進。

▲關渡平原。(圖/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提供)

台灣農業發展已朝向食農教育、精緻休閒發展及療癒等多元方向,七星農業推廣中心已打造為關渡地區重要的食農教育基地,本年度持續辦理農民觀摩及食農教育體驗活動,提供在地農民轉型的學生、親子及銀髮等族群體驗在地食農活動,民眾可近距離接觸農業,理解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進一步與在地農業有更深入互動,以強化民眾對在地農業的認同,支持在地農業,減少碳足跡。

為讓在地居民能認同關渡農業區的多元與韌性功能,且輔導當地農民由傳統的農業耕作型態轉向經營知性與休閒兼具的農遊體驗,發展出具在地特性之豐富農遊服務模式,每年七月份於關渡平原覆滿成熟飽滿的穗海時,產業發展局透過關渡割稻體驗活動讓民眾及學童在成熟的金黃稻浪中體驗傳統割稻的樂趣, 藉由活動中的割稻、碾米、稻草人製作及稻穗浮油花活動認識台灣水稻文化的豐富底蘊。 另為倡導關渡農田的輕旅遊模式,特地辦理關渡那麼田-自行車暢遊及市集活動,每年3-4場次的活動讓民眾可騎著自行車樂遊關渡並於稻田中參與農事樂趣運動會,逛逛展售關渡 、 洲美及北投區域特色農特產品及美食的田蜜市集,充分體驗關渡在地好吃好玩的農田美景與美食。農民也可藉著農遊活動體會農業經營可兼具生產與樂遊的多種面相。

關渡目前尚無在地碾米系統設備,需把稻米南送處理,未來也將研議設置小型碾米系統及設備,讓關渡稻米可以在地進行碾米作業與販售,提升農產品價值。另為滿足消費者喜愛的口感,產業發展局也持續結合政府部門及學術研究機構研析改良當地稻米品種,並持續辦理特色農產品牌化推廣活動,推動關渡地區優質農特產品地產地消並增進農民收益。

關渡地區除夏季有稻浪美景外,每年接近11月份由市府輔導的關渡花海活動亦展現多重繽紛的花田景緻。花種顏色眾多, 包含大波斯菊、黃波斯菊、大百日草等。充分營造出在地的農業美學地景,提供大台北居民紓壓療育空間。

優質的農遊場域需有良好的農業環境品質做後盾,關渡農業環境改善為當前重要推行工作,市府各相關局處及農田水利署七星管理處持續致力於改善當地稻米及農產品生產環境,優化灌溉水質與道路品質,讓關渡農業能在良好的生產環境中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