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編織帶-回字編法作品。(圖/AKIKO-INDON攝)

記者AKIKO INDON(阿奇梏 映東)/台東報導

即便是疫情的小班制,利吉部落和富源部落雖然只收十人教學,但因為「回字包編織法」在原民文化裡深具意義,學員們都相當用心的學習。為了振興阿美族人傳統的「回字包」,利吉部落和富源部落請到了國寶級老師黃美花與族人學員們解說PP帶回字包的編織與製作方式,黃老師表示:「回字包是最基本的編織法,只要把基礎扎穩了,以後可以做很多的變化。」

▲技藝傳承老師-黃美花。(圖/曾怡潔、AKIKO-ININDON提供)

▲黃美花老師講解回字包製作方法。(圖/曾怡潔、AKIKO-ININDON提供)

在傳統的編織技法裡,在PP帶還沒有發明以前,都是用林投葉和月桃的莖來製作,但隨著時代的演進,有了PP帶以後,許多族人們開始用PP帶取代了傳統的「林投葉」和「月桃莖」,但技法卻仍是用傳統的「回字包基本編織法」,雖然PP帶可以說是相當耐用,但在環保理念裡,族人們的「林投葉」和「月桃莖」是非常棒的環保材,若以「PP帶」練習熟悉了之後,也可以選擇環保材的「林投葉」和「月桃莖」編織,來作為部落無形文化資產的保存。

▲傳統月桃編織-王月琴(蘿拉)作品。(圖/AKIKO-ININDON攝)

現在回台東故鄉的年青人漸多,但原住民技藝一直都有斷層的危機,部落發展協會在這方面雖然下了許多功夫,不過選擇課程時,仍然以原始技藝為優先,畢竟歲月如梭,部落裡老人逐漸凋零,在外的遊子也漸漸忘了回家的路,為了讓這條記憶與技藝傳承之路不間斷的發展傳承下去,黃美花老師也希望大家能重視原民文化的重要性,讓傳承的技藝繼續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