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建築系學生賴以雯畢業作品「疫城:實驗樂園」。(圖/北科大提供)

記者李喬智/台北報導

當疫情不斷侵擾生活,當薛西弗斯不斷推動石頭,北科大建築系畢展「獨特物件Unique Object」,6月3日至6日將於華山文創園區東2B館、東2C館展出38組作品,展現新生代對於周遭地景和社會議題的反思與創作。

北科大副校長楊士萱指出,北科大建築系為國內最早成立的建築科系,為台灣建築、營造界培育無數優秀人才,包括聞名業界的郭茂林建築師、侯西泉建築師、泉能開發董事長王小瀋等校友,並名列QS 2022年世界大學「建築」學科第51至100名。

北科大建築系系主任邵文政表示,因應全球重視環境永續及人口趨勢,北科大建築系特別強調實務導向的專業教育,涵蓋永續循環建築及健康建築發展、高齡友善環境設計,建構相關課程模組,導入數位科技應用,研究接軌國際發展,實踐大學社會責任。

本屆畢展總召老師林靜娟表示,在38位參展的建築新秀眼中,建築便是他們與這個世界對話的「獨特物件」,每一位同學在創造的過程中,都試圖在想像與現實的裂縫之間尋找出一個交會點,而那便是建築誕生的地方。今年疫情影響更甚以往,特別感謝二十位業界先進排除萬難,共同參與四天馬拉松式的作品發表與評論,給予每個作品最深刻而透徹的指導和肯定;同時希望未來學弟妹們持續精進,在建築設計上持續抱持關注環境和社會,擁有與他人的同理心,相信建築有更多可能性,共創北科建築更寬廣的視野和胸懷。


▲北科大建築系畢業設計總評,業界評圖老師和指導老師與學生大合影。(圖/北科大提供)

都市往往是疫情重災區,隨著警戒層級升高,人流移動減少,形成不同程度的隔離狀態。賴以雯發現,遠距在家越久,生活範圍越小,昔日相對陌生的鄰里,反而變得熟悉。疫情催生種種監控與限制,人們的道德感和風險意識提升了,卻也讓防疫成為剝奪自由的最佳理由。她提出「疫城:實驗樂園」,當病毒一直存在,新病毒不斷產生,理想的防疫日常中,社交規範和管制層級重新定義,也同時將重組都市、建築、人的空間和尺度。

工業區一向被視為鄰避設施,預拌廠和堆放各種建築廢棄物的場域更是如此,陳琮文認為:「大家就像薛西弗斯似的重複對土地挖掘、填入,從山河抽取的砂石無法再填補回去,預拌廠和土石場就在都市邊緣和我們共生。」他用不同眼光看待混凝土、砂石、瀝青碎片和裸露鋼筋的樓梯斷塊,提出「運作地景的反叛」,將這類場所轉型為分類、篩選、整理廢棄建材的基地,另一方面,無法再利用的建材也不再雜亂無章,成為極具未來感的新型地景公園。

黃瀚逸幼時在奮起湖山區成長,對於阿里山的森林鐵路有著複雜的情感。他發現阿里山鐵路十多年來持續修復,阿里山公路一直坍方、一直修路,「風災、地震影響下,環境一直在變動,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我希望用更友善的方式討論山上的布局策略。」透過實地揮汗登山,他找出人體在山脈間移動的空間需求,在適當地點置入登山步道、地質教育站、休憩站、庇護所等新的景點和機能,也思考利用當地廢棄的工地構架做成雨水回收裝置,希望揭露出被阿里山林鐵「全線通車」價值觀所抹去的時間與空間,重新找回人與山的自然默契。

租房靠近河堤邊的林哲全,偶然發現抽水站作為都市防洪系統的一環,位處城市與河道的邊界上,隱身在城市裡默默運作。實地走訪好幾個河段後,他鎖定貫穿政經核心的基隆河,希望抽水站不只守護城市,同時守護生態,因此發想出「城市守衛—抽水站:基礎設施與城市空間的新系統」,將公共空間、垂直農耕系統和淨水系統嫁接於抽水站上,使原有的雨排系統增加淨水過濾功能,成為景觀植物的水源,找回人與水的親密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