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蘭陽溪口最近出現六隻平時少見的過境唐白鷺,吸引許多愛鳥人士的目光,攝影師也在海灘持續拍攝,由於正是唐白鷺繁殖羽豐滿的時節,牠們頭頂的飾羽和滿身的簑羽迎風飄揚,造型帥氣優雅。全球唐白鷺大約只有三千隻左右,比黑面琵鷺還要稀少,已經被國際列為易危鳥種。
唐白鷺又叫做黃嘴白鷺,是典型的候鳥,夏季在中國東北地區、俄羅斯、南北韓等地繁殖,秋天便成群結隊飛往南海的西沙群島、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的海灣、河口及附近江湖、水塘度冬,春天再飛回北方的繁殖地。唐白鷺在台灣屬於稀有冬候鳥和不普遍過境鳥,出現的數量往往是個位數到三十隻。金門的鳥類攝影與生態觀察者,曾在金門北海岸防風林裡發現二、三十隻唐白鷺產卵育雛,拍攝許多珍貴畫面。
▲唐白鷺夏季繁殖期有著黃色嘴喙,頭後方有一撮冠羽狀飾羽,對比小白鷺黑色嘴喙和頭上只有兩根飾羽,造型更顯出色。(圖∕周俊雄攝)
台灣的「白鷺鷥」很常見,大多是小白鷺、中白鷺、大白鷺或黃頭鷺,但是一樣全身羽毛白色的唐白鷺卻不太普遍,由於牠的身長65-68公分,外型比小白鷺大3-5公分,往往被人忽略,但是只要記住牠的夏季繁殖期有黃色嘴喙,頭後方有一撮十幾根冠羽狀飾羽的帥氣造型,對比小白鷺黑色嘴喙和頭上只有兩根飾羽而有所差別,就可以看到唐白鷺出色之處。
根據2008年《中國國家地理》報導,自19世紀以來,人們為獲得這種漂亮的羽毛,大量捕殺黃嘴白鷺,又因為漁民撿拾鳥蛋而造成繁殖困難,加上繁殖地及濕地過度開墾以及越冬地海岸開發,使得數量急速減少。
▲唐白鷺佇立淺灘伺機而動,一見小魚出現立即啄食。(圖∕周俊雄攝)
1999年,中國科學院鳥類學家雷富民在東北遼寧省石城列島形人坨找尋黑面琵鷺繁殖地,意外發現島上有全中國和全世界最大的黃嘴白鷺繁殖種群,證實這種在台灣稱作唐白鷺(Chinese Egret)的鳥,確實主要分布在中國,可說是實至名歸。
早在1992年中國和東南亞的調查,總計只有591隻唐白鷺,因為數量稀少、分布區域狹窄,被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入易危種(VU)等級。另外根據2001年的報導,全世界黃嘴白鷺的總數估計在2,600-3,400隻。其中,俄羅斯100隻、北朝鮮900-1,300隻、南韓600-1,000隻、中國1,000隻。
▲唐白鷺經常會跟一旁的小白鷺爭搶地盤而飛舞跳躍,彷彿在跳水中芭蕾。(圖∕周俊雄攝)
過境的唐白鷺漂亮帥氣,宜蘭海岸的釣客兼攝影師李銀順稍早拍攝到四隻唐白鷺一同在沙灘棲息的畫面。宜蘭縣鳥會理事長陳介鵬也花了許多時間,拍攝紀錄六隻唐白鷺在風中飄揚飾羽、簑羽的生動畫面。新手愛鳥人士林憲一則在資深鳥友賴輝隆的指導下,學得辨識和拍攝唐白鷺的技巧。
唐白鷺在蘭陽溪口和海岸捕魚,最常運用海浪沖刷沙灘之際,蹲低姿勢、微張雙翅、縮緊並側偏脖子,發現目標立刻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快速伸出強而有力的嘴喙進入水中啄捕小魚。
這些唐白鷺在水中佇立,經常會跟一旁的小白鷺爭搶地盤而出現飛舞跳躍,彷彿在跳水中芭蕾舞,畫面相當好看。唐白鷺的繁殖季節是五至七月,近日牠們可能快要離開台灣了。不過,等到九月之後,新的一輪度冬之旅開始,期待唐白鷺的優雅身影再度過境台灣。(本文作者∕資深媒體工作者暨宜蘭左岸藝廊藝術總監:周俊雄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