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竂」罕病煥新生感恩會,場面溫馨。(圖∕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慈濟醫療團隊前往寮國義診,發現兩例罕見個案,12歲的小班克先天血管畸形,影響行動自由;另一位53歲的板太太則確診鼻竇癌,腫瘤持續增生造成顏面變形。兩人在慈濟基金會與花蓮慈濟醫院安排下,同時於去年10月前來花蓮慈濟醫院求診,歷經六個月,醫院跨科別醫療團隊手術重建,今(9)日上午她倆在眾人祝福下,歡喜出院。

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劉濟雨、板太太主治醫師陳培榕副院長、小班克主治醫師整形暨重建外科主任李俊達,與外科醫學發展中心主任賴鴻緒、影像醫學部、血液腫瘤科、麻醉部等醫護團隊成員、寮國華僑翻譯志工團隊、國際醫學中心團隊多人,都出席感恩歡送會,祝福兩位寮國個案重獲新生。

劉濟雨表示,慈濟在寮國鄰近的5國,包含越南、柬埔寨、泰國、中國大陸、緬甸,都已有深耕近25年的歷史,但與寮國則是在2018年9月以前幾乎是零互動,後因援助水患災民而結緣的華商與泰國慈濟志工支援,克服萬難協助,才得以將兩人接來花蓮醫療。

板太太說,她去年5月,臉部腫瘤大到影響呼吸,才在當地醫院檢查,確診罹患鼻竇癌,取出部分腫瘤,但術後短短三個月,腫瘤快速增生,不僅堵住鼻腔,且巨大腫瘤甚至侵蝕了鼻中膈,導致鼻孔不時化膿、流出血水,散發惡臭,此時,不只影響呼吸,就連左眼視力也逐漸模糊,頭也常脹痛。

鼻竇癌是比較少見的一種頭頸癌,副院長陳培榕說,他與血液腫瘤科主任王佐輔討論後,決定先進行引導式化療,先縮小腫瘤,今年1月22日,再由他與醫師楊妙君聯手,以新技術克服出血問題,採用「血管帶」束縛外頸動脈的新技術,不把外頸動脈綁死、只是束緊一點,讓出血量減少約500到700CC,提升手術視野,看清楚腫瘤邊緣,將腫瘤乾淨切除。板太太笑著說,她終於可以大口呼吸、吃飯了!

小班克來台短短半年,翻譯志工黃志英教她學習中文,在出院感恩會中,她不僅唱著新學的中文童謠《兩隻老虎》,也特別用中文感謝李俊達醫師與醫護團隊,讓她重獲健康。「小班克右腿的動脈與靜脈是沒有經過微血管就直接相接的『動靜脈畸形』,處理困難。」李俊達表示,醫療團隊決定以移除影響生活最大的動靜脈畸形瘤為主,先由台大醫院影像醫學部腹部影像診斷科主任梁博欽透過血管栓塞手術,減少腫瘤血液供給量,俟畸形瘤萎縮後,再由他與整形外科團隊、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戴浩志聯手移除腫瘤。

為了克服語言溝通障礙,護理團隊在照護上費勁心思,整形外科病房的護理師與翻譯志工一起製作中文、寮文對照版本的護理照護手冊,除了文字,一旁還有護理人員畫上可愛的插畫,整形外科病房護理長陳怡陵表示,只要護理人員到病房詢問小班克與板太太的狀況,都可透過繪本手冊溝通。

院長林欣榮表示,為了幫助寮國個案找回新生,花蓮慈院醫療團隊化不可能為可能,挑戰第四期的鼻竇癌與嚴重的動靜脈血管畸形瘤,內心有莫名感動及喜悅,除了可以幫助最需要的人,也很開心能夠與國際分享台灣醫療,讓世界看見「慈濟can he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