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成都濃園國際藝術村

我是在2007年在廣東看了一個濃園的宣傳片,就留下個念想。在09年年底就回來看了一下。感覺很不錯,是一個能讓人安心繪畫創作的地方。

▲創作中的李帛

李帛說,“我們川音20年校慶的時候班主任很感慨,只有我們一屆美術生,有20多個同學。現在還在畫畫的就只有兩個人了。

我們幾個人(李帛、歐斌、唐悟剛)一起把自己的畫作掛出來,內部交流架上繪畫本身。我很喜歡這種形式,就是內部的研討和交流。我們把它叫做「藝術家客廳」。後來,有人想把它固定下來做成畫廊和畫展,我們覺得失去了最初的想法,就陸續退出了。”

■ 余明老師採訪前一天,李帛剛剛和朋友一起去拜訪了余老師。余老師用被丟棄的模特創作了一系列作品,讓一些想不通的哲學問題,能帶來思考。

■ 楊立曾經的一位翻譯,卻愛上了藝術,在偏僻而風景美麗的山村裡有了自己的院子,用專注的裝置藝術來表達自己。

■ 愛畫畫的活佛李帛還和我們分享了教他在門上寫下藏語的六字真言的活佛的朋友圈。所以他也創作了不少唐卡中佛教人物的油畫。

讓繪畫裡融入山水的意象性表達。繪畫要往前走,不能停留在一個地方,技術層面要新的可能性,繪畫語言要有多元化的探索。思考物與物之間的關係。與魚有關的景觀系列,就是他這個時期的思考與創作。

捨棄一些傳統的西方繪畫的觀念,不被素描 、色彩、光影、透視、解剖等一系列理論所束縛,重新建構新的繪畫理念。國畫山水作品和西方的油畫風景的區別在於,國畫山水不是在畫水墨風景畫,而更像是遊山的散文詩。是情懷,是寄託,是一種修煉式的繪畫,如同修行。

與國畫家陳野平老師交流學習後,李帛對空間、結構、光影、有了新的認識。之後便開始了試探性創作《尋道之路》(第一幅油畫作品)。

▲尋道之路 100×150cm 布面油畫 2014 

之後,在此基礎上相繼創作出了《山不似山》系列以及《山石》系列作品。

▲山不似山NO.17 80×120cm 布面油畫 2018

▲山石NO.14 70x140cm 2019

什麼是「新繪畫」,我不得而知。

於李帛而言,它意味著捨棄西方繪畫的理念,重新構建一種新的畫面,一種對事物發自內心的主觀表達;運行形象而造境,有些許的質拙幽默,些許的天成自在。暫且給這個「新繪畫」的定義為「新山水」吧,這是我們邁出的第一步。

李帛老師和愛人、孩子一起都住在濃園工作室裡。這裡是他創作的地方,也是家人生活的地方。

當我問他,這樣是否會影響他的創作時,他說:「不會,都已經習慣了。接送上幼兒園的孩子,是他日常的生活軌跡。而在濃園出生長大的孩子們,似乎都繼承了父輩們的繪畫天賦。」

李帛說,「有時候,我覺得孩子們的繪畫比有些畫家的作品還好,充滿想像力,無拘無束。堅持就是對於自己的鼓勵。自己走上繪畫這條路,就是冥冥之中,命運的決定。每天的繪畫就像和尚修行每天念的經文,天天畫就是了。」

李帛老師最近的畫作經常出現的魚,就是他家裡魚缸裡養的。我們在觀察著魚,而魚是否也在觀察著我們。對於畫家而言,技術和思想,哪個更重要?李帛說:「當然是思想更為重要。」

▲人民北路二段 80cmX120cm 2011


▲新居 90cmX60cm 

以上兩幅作品都是李帛在濃園後創作出的作品。我仔細看了這兩幅作品,嘗試解讀。看到畫作裡牆上斑駁的紅漆字「建設」,看到了電線桿上張貼的廣告牌「學電腦」。

現在李帛老師不再畫現實題材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