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對年輕學子的腦內新創不遺餘力費思量。(圖/費奇攝)


▲心理學博士後研究的洪蘭教授出國深造多年,最愛家中早年的日式榻榻米建築。(圖/費奇攝)


▲國內心理學權威博士洪蘭教授(圖中)首度接受新頭條新聞網專訪。(圖/費奇提供)

食玩藝術總編輯 費奇/專訪、攝影

未來世界變化無常,當務之急是停止負面能量的積累,所有正念力量轉為全體大眾的福祉導向,才有進一步學習凝聚正念力量的續航,做好海納百川的準備,扶植有心成長的年輕人更好的反思維度的開發,改變世界首要從自己做起,有正念良善持續改變的聲納量。台灣心理學博士洪蘭教授長年關注年輕人的腦內新創,唯有世界地圖、藍圖,方有改變的動力,扭轉世界的導航。

嚴父慈母家訓  造就洪蘭教授的獨立自主

出生於司法世家,外祖父為檢察官,洪蘭的父親從小要求女兒得念到博士才能進入祠堂,在母親督促之下一家六個女兒四個念到博士、兩個念到碩士。洪蘭母親從小教育女兒一定要經濟自主、經濟獨立,不要跟別人伸手,即使是先生再好也是隔層手。所以從小洪蘭教授就養成勤儉持家的好習慣,就連到餐廳自己吃不完的剩菜都自備環保盒帶回。


▲從小耳濡目染於父母的勤儉持家,洪蘭教授時值今日出外用餐沒吃完的菜一定環保盒打包。(圖/費奇攝)


▲洪蘭教授的打包菜專用環保盒。(圖/費奇攝)

減少焦慮恐慌的不二法門  轉換心情去幫助別人

疫情之後,很多人明顯焦慮感激增,因為在家工作與人際疏離,老闆上司對個人的工作表現易持保留態度,甚或貼上標籤,當然世界的改變瞬息萬變,貪婪、自私的人也越來越多,如何在所處的生活中轉念為安、在團體裡面安然無恙成了大哉問。洪蘭教授指出,在美國喝咖啡兩毛五沒人看管,但牆上會貼一個眼睛不自覺的看著,這就是自主自律的管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考試,考前教授會特別提醒不作弊,通常警示之後就會自律;反之,則是考驗人性。

這意味著年輕人必須儲備自律,且自我訓練。洪蘭教授進一步說,當人際網絡變成線上溝通,教育的途徑變成是要自我完備。如何使焦慮降低,就是把最壞的都想出來攤在眼前,除了開始培養第二專長、第三專長,甚至可以把眼前的經濟壓力,如房貸由20年改30年攤提繳款,當每一樣都有方案備案,自然減少恐慌。

而最有效減低焦慮恐慌的辦法,就是去幫助別人。放下眼前做不完、做不到的事,讓大腦先暫時放下重擔,轉移注意力去幫助別人,給自己一個GOOD FEELING。洪蘭說,與其陷在泥濘,做不出來東想西想,越是緊急時放下來,去幫助別人之後,回過頭做更能有成效。她舉出在冰天雪地有一女子的車子拋錨,在半英哩內人煙稀少,女子急中生智發到臉書,最終是一位80歲老人在雪地裡走了半英哩(相當於800公尺的距離)的路來幫助女性,這就是讓自己活出有價值力。

助人者需設紅線  舒服、能力所及範圍內  拒絕幫助者綁架

但是疫情之後,讓很多人的工作與事業,甚至生活都變化很大,多幫助別人,同時也可能造成別人情緒勒索、幫助綁架的無止盡要求。洪蘭教授分析說,幫助別人是讓自己舒服與能力所及的範圍內,也能感受到對方的感激。若要求逾越或發現操縱行為,讓助人者心中覺得不舒服,就必須劃上一條紅線。真正的幫助是為多數人而非少數人,疫情下親人家人、同事朋友之間的變化無常,幫助上的綁架,心中的壓力必須衡量輕重緩急。尤其疫後善良的人心思意念不單純也是會改變。洪蘭教授舉出,她在擔任台大心理系客座教授時,班上有個女孩燒傷但家境貧寒,她不但金援,且幫她引薦社會福利,結果女孩父親卻寄信到台大心理系要求老師幫她掛號,於是洪蘭教授斷然停止伸出援手。

疫情之後世界改變,心中這一條助人的界線一定要分明。人本來就是會變,這條線該怎麼劃,如果心裡不舒服、太OVER,自己能力範圍內不要影響到助人者的身心健康。

洪蘭教授說,幫助者本身的自信心要足夠,不要受到別人同理心的綁架。現代年輕人閱讀少,文字自然出現火星文多。網路上曾傳一張照片,旅客看到「4+1籃一百元」原以為是五籃釋迦一百元,結果竟是釋迦一籃一百塊,因為不會寫「釋迦」這兩個字便用「4+」來代表,使他會錯意,火星文造成的誤解,也是年輕人要學習國學造詣的地方。

如何讓自己更有想像力與學習力?洪蘭教授說睡覺時分兩個階段,普通睡覺與作夢。普通睡覺就是累了休息,白天的東西拿來整理;作夢是類劇場的重組,有創造發明,學習力激發,也是情緒發洩的最佳出口。當白天有甚麼事不能操控,生活裡有很多壓力時,晚上睡覺就容易夢到蛇。洪蘭教授說,不要害怕被標籤貼上,學習幫自己撕下標籤。

年輕人的自信心需腦力新創,「I AM PROUD OF YOU」應該翻作以你為榮,但有些地方就會翻成我為你感到驕傲的加強句,就有點自大,現代人讀的書不夠也是洪蘭教授十分擔憂,她常常會在講堂上留幾分鐘,讓學生檢視自己的世界觀與學習能力。要有世界觀必定要對其他文化有所了解,送豬皮做的皮箱給阿拉伯人是犯了大忌。到英國愛丁堡問警察哪裡有美味,蘇格蘭人是不認同自己是英國人。諸如文化差異的相互理解,就是世界觀重要的文化資產。

洪蘭進一說,年輕人更要博覽知識,知識的組織架構是大腦長期特性,有一天就會用得到。悅讀養成好習慣,大學時打工是學習人際關係。學習與閱讀是讓看事情的角度有不一樣的維度。

現代年輕人不愛看書不工作令人憂心,她舉出單親家庭養出的獨子東吳法律系畢,卻從此待在家裡繭居。年輕人的思維認定可以把房子分租出去,自己卻像蟲一樣過生活;母親基於補償心理,在很多方面滿足,孩子就理直氣壯,其實父母要學會放手不要握太緊,出去可能就會懂了。

如同日本神去村故事,講述高中生甚麼都不幹,整天無所事事、虛晃渡日的18歲男孩平野勇氣,在大學考試落榜,被女友狠甩,渾渾噩噩只想靠打工過下半輩子時,被他母親用計送到位於三重縣深山裡的神去村裡,展開了想都沒想過的伐木生活造林工作,出去一餐只有無內餡的御飯糰,適時讓別人教導,最後高中生選擇留下來。父母從小要教育,而非放任價值觀扭曲,顏氏家訓所說的識人顏色、知人喜怒。康熙皇帝禮部尚書張英給兒子張廷玉的家訓「保家莫如擇友」。富不過三代,第二代娶得媳婦品德要好,更要懂得勤儉,第三代就不會差池到哪裡。


▲洪蘭教授大力推廣母親親自哺乳與育嬰到兩年,這是為下一代的EQ與習慣的良好養成。(圖/費奇攝)

育嬰千日  EQ、習慣養成的黃金時光

當然所有的腦內新創最好從母親懷孕時的營養就開始。洪蘭教授說,童年經驗很重要會深入到DNA的層次,從懷孕到兩歲這1000天的黃金時間是大腦發育最重要的時間。大腦跟人類行為有重要的關鍵,加拿大神經學學者麥可.米利(Michael Meany)教授的研究發現,電擊同一窩的老鼠,有的易僵住、有的則大方。再根據抽血發現,壓力賀爾蒙有高低差,後來發現母鼠會舔的小老鼠都不易害怕,母鼠疏於照顧的小老鼠則顯露害怕緊張。進一步發現母鼠有照顧小鼠時,母子都會分泌出催產素,壓力賀爾蒙醣皮質素的受體比較多,受體多時,只要一點點醣皮質素就足以讓前腦知道有危險了,反之,如果沒有,大腦會一直泡在壓力賀爾蒙,對大腦易有損傷之虞。

母鼠有照顧的小老鼠,若在10天之內受到電擊和10天之後也有差異,關掉壓力賀爾蒙,被打的小孩仍然會抱住母親,那是因為有感受到母愛的孩子;反之,被冷漠的老鼠,長大之後自己成為母親,也會同樣冷漠,造成孩子的壓力賀爾蒙更大,洪蘭教授指出,嚴重程度會禍延三代。

近年國際大力疾呼兩年育嬰假,不管怎樣都要好好照顧襁褓中的小孩。洪蘭教授也呼籲父母可以把生活程度降到最低,顧好兩歲前的小孩是當務之急,也是未來親子關係的善循環開始,關係到EQ與習慣的良好養成。

洪蘭教授也建議,父母沒有做到也不要有罪惡感,而是積極鼓勵大家一定要重視育兒1000天的黃金時光,希望有更多單位善加推廣,洪蘭教授也樂意站出來為大家演講上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