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氣候環境條件適合甘藷生產且產量穩定,甘藷的營養除含有澱粉、粗蛋白及多醣成分外,還有維生素A、B1、B2及C和礦物中的鐵、鈣等均相當豐富,且甘藷為「生理鹼性」的食品,可以調整澱粉類及肉類等「生理酸性」食物,減輕人體的代謝負擔。也因國產甘藷為富有營養且充滿風味的國民主食,加上近年國人飲食的趨勢轉為養生、保健等,整體社會的健康意識大幅提升,地瓜加工品的市場已逐漸擴大。
江伯源教授長年投入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台灣農村農產再生計畫,致力研究於如何讓農產品復活,以及多元加工技術、技術平台的建立及商品化的評估,讓在地的農產品經過加工後有更加值化的亮點成果。此外,江伯源教授注意到近年來各大超商販售番薯的成績亮眼,因著這波熱潮,也發展出許多創新的想法和技術,有效降低了甘藷會發芽、長霉甚至蟲害等儲存的困難,還為台灣農民供過於求的甘藷產量,創造出不同的行銷定位,於是江教授開始向農糧署提出計畫,並於「農科瑰寶 再展風華」中以國產甘藷為主研發亮點商品,加上台灣早期有很好的育種及有效的生產管理,以及甘藷保存效期短,且甘藷都產自台灣在地,擁有絕佳的生產研發優勢。
▲加工業者與在地的農場契作甘藷。
強化農產品的亮點應用 推出全新體驗的飲食方式
製備大量原料時,從絲狀、片狀、粉狀的開發著手,陸續拜訪許多在地的農民,像是雲林農民有提出如何讓商品加值以及調整供需等問題,即刻開啟合作的契機,期待它的加值化後帶來的成果,並將國產甘藷推向國產六級化,從生產、加工到後端的行銷,再加上與加工食品業者一同從技術化、成品化到成為擁有良好的品牌與行銷,開啟國產加工多元的研發過程,在加工層面上有許多突破的技術,如乾燥、微化、加熱、酵素水解及調配,再設定柵欄技術,希望產品未來可以在市面上流通,更期有機會外銷。
在乾燥上的處理分為甘藷簽、甘藷片及甘藷粉,其中以粉末的狀態在市場需求較高,故選擇其去開發產品,其餘還有甘藷泥、甘藷漿、甘藷餡料及甘藷牛奶等製備應用。目前國內甘藷的品質趨於穩定,栽種面積及接受性較高的有黃色的台農57、金黃色的台農66及紫色的台農73號,皆為國內頂尖的優良品種,故選用這三種為材料進行研發。
▲「地瓜熟粉」-台灣優良種苗所培育的黃金甘藷鐵三角!(照片拍攝於110年4月)
研究期間用不同的乾燥方法如天然乾燥、熱風乾燥、冷凍乾燥及滾筒乾燥,發現滾筒乾燥是快速乾燥且在高溫、短時間內品質較佳,研究指出在原料的調控及低水活性狀態下,安定性較高,更可以實現多元的加工利用。在成功讓粉末有良好的製備後,也針對覆水性做了品質研究發表,更同時開發地瓜及紫薯拿鐵。
具備安全、安心、可靠、在地、新鮮五大優點的打造台灣甘藷黃金三角形!
合作的代工廠商之經營理念以安全、健康及美味為宗旨的加工食品商,與雲林在地的農場做契作,面積達300公頃以上,與農戶一起合作種植,並協助輔導如何安全栽種地瓜,導入智慧化的生產,從原種苗與採種苗的培育、採收分級、田間、水源及庫存管理,一同提供在地新鮮優質的健康種苗來源。雲林縣水林鄉是主要台灣甘藷的出產地,每年的種植面積達1000公頃,佔全台灣的1/10,產量也占據全台灣的20%,故在五條地瓜中就有一條來自雲林縣水林鄉,主要因為有北港溪的沖刷,是屬於砂質的壤土,期間也與水稻一起輪作,農民在種植時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也教導農民適當的施肥。
地瓜熟粉的設計理念呈現的是將三種主打的品種,將包裝打造成一個黃金三角形,第一種最廣為人知的品種為台農57號,是在的超過一甲子的好滋味,口感非常甜蜜香甜,第二種為台農73號紫色地瓜,具有花青素和膳食纖維,第三種為台農66號,又稱紅色的甘藷,口感細軟,甜度、胡蘿蔔素及水份含量皆高,三種都是使用百分之百高營養含量的生地瓜製成的熟粉。主要提供給消費者安全及健康,不添加的天然產品,從百分之百的生地瓜所製成的熟粉,可以用在許多的商品上及原物料的使用,如調和粉或是沖泡的飲品,地瓜富含膳食纖維幫助腸道蠕動,對於老人家及小孩子都是非常適合的產品。
▲江伯源教授研發商品地瓜熟粉。
透過產學合作導入科技智慧化生產 將商品推向國際
依據江伯源教授的實驗室研究,分析消費者飲食習慣、蒐集資料以及整合國內外的趨勢,台灣是全世界最喜愛甘藷的國家,從早期的甘藷籤、甘藷蜜糖到烤甘藷,到現在一個多元化的甘藷製備。台灣大部分的甘藷產量都是屬於大契作的方式,以企業與學術界結合,讓農產品在地新鮮的優勢兼具科技化的溯源認證管理,讓台灣的甘藷不只供給給國人美好食物的享受,更希望可以推上國際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