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市長魏嘉賢(左二)常與原住民同歡共舞。(圖∕市公所提供)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雖已趨緩,但考量群聚感染風險,花蓮市公所今年原住民族日的慶祝活動改以線上辦理,透過市公所臉書專頁系列PO文及主視覺海報檔,讓大家了解原住民族日的由來,認識花蓮市各部落,藉此體現原住民族文化價值。▲原住民族的歌舞天賦,有口皆碑。(圖/市公所提供)

1994年8月1日,憲法增修條文順應原住民族的意願,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其後並於1997年第四次修憲時確立民族屬性,而擁有集體權概念的「原住民族」稱呼。為了紀念這段原住民族自我認同及抗爭的歷史,並喚醒台灣民眾的正確認知,行政院在2005年6月15日召開第2944次院會,通過「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草案,將每年的8月1日定為「原住民族日」,以塑造台灣成為多元文化、族群和諧的社會。▲花蓮市撒奇萊雅族有其特有的服飾與文化。(圖/市公所提供)

回顧台灣的歷史,台灣曾經是殖民地,原住民族被歷代統治者如清朝及日本賦予不同的名稱,例如清朝時期,稱原住民為「番」,日治時期,稱原住民為「蕃」或「高砂」,戰後則稱為「山胞」。這些名詞帶有濃厚的歧視意涵,是被汙名化的代號,而且,都是統治者自行決定的稱呼。因此在1984年起,有原運人士主張將山胞正名為「原住民族」,藉由原住民自己決定的名稱,作為自我認同及擺脫汙名的起點,進而爭取原住民族應有的權利。而正名運動的歷史,亦提醒著大眾,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是如何得來不易。

▲8月1日是原住民族日,花蓮市公所因應疫情,改以線上慶祝活動。(圖/市公所提供)

花蓮市公所每年在原住民族日時,具原住民族身分的員工會在這一天身著族服來慶祝,也會舉辦相關活動來紀念原住民族正名的不易。受到疫情影響,儘管如今警戒由三級降為二級,市公所考量群聚可能會造成破口,因此相關活動改為線上舉辦,透過市公所臉書粉絲專頁將國內16族以及花蓮市各部落及族群簡介PO上,同時,也讓大家認識台灣原住民族藝術文化,以及族語的重要性。

另外,市公所開辦原住民族語夏令營線上課程將在明天(30日)報名截止,國小二至六年級(含畢業生),名額只有20人。課程安排在8月12日至14日一連三天,學員需三天全程參與。報名傳送門:https://forms.gle/x9tBC2gpi8HUeadX6, 聯絡電話請洽(03)8322141轉分機134洪小姐或137陳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