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是一種強身健體、釋放壓力的好方法,但隨著運動風氣的盛行,運動傷害的發生也逐漸成為許多人關注的議題。不論是跑步者的膝蓋疼痛、籃球員的腳踝扭傷,還是健身愛好者的肩關節拉傷,這些傷害都可能讓我們暫時停下運動的腳步。那麼,運動傷害真的能完全康復嗎?答案其實因人而異,但透過正確的診斷、治療和復健,絕大多數的運動傷害都可以改善,甚至完全康復。

運動傷害的常見成因

運動傷害的成因多種多樣,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 運動姿勢不正確: 許多人在運動時忽略了正確的動作規範,導致某些部位承受過大的壓力。例如,跑步時步態異常可能導致膝蓋疼痛,重量訓練時姿勢不正確則容易造成肌肉或關節拉傷。
  2. 過度訓練或缺乏熱身: 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容易讓肌肉和關節疲勞,增加受傷風險。同時,未充分熱身或拉伸,身體尚未準備好進入運動狀態,也容易導致傷害。
  3. 不適合的裝備或環境: 鞋子、運動器材或場地條件不佳,例如穿著不適合跑步的鞋子或在濕滑地面運動,可能增加受傷機會。
  4. 個人體質因素: 每個人肌肉、關節的柔軟度、肌力及協調性都不同,這些生理特質也會影響運動傷害的風險。例如,肌肉力量不足可能無法支撐關節,導致運動時更容易受傷。

復健科的角色

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復健科醫師通常是病人康復旅程中的重要夥伴。透過專業的評估與診斷,醫師能針對不同的傷害類型,提供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以下是復健科在運動傷害中扮演的幾個重要角色:

  1. 精準診斷: 運動傷害可能牽涉到骨骼、肌肉、韌帶或神經等不同結構,復健科醫師會根據病史、臨床檢查與影像學檢查(如X光、MRI或超音波),確定傷害的範圍與嚴重程度。
  2. 設計治療計畫: 每位病人的傷害類型、生活需求與運動目標不同,因此治療計畫必須量身訂做,包含急性期的確立診斷、疼痛控制、亞急性期的功能重建以及復原期的強化訓練。
  3. 整合多學科資源: 復健科醫師會與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等專業團隊合作,確保治療過程全面且高效。

運動傷害會好嗎?

這是一個復健科醫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事實上,運動傷害的康復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傷害的種類與嚴重程度、病人的年齡與健康狀態,以及是否遵循醫師的建議進行治療與復健。

運動傷害復原的三大階段

  1. 急性期(0-3天): 此階段的目標是減少疼痛與腫脹,常使用PEACE原則(保護、教育、避免抗炎藥、壓迫與抬高)。復健科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如護具或拐杖)減少受傷部位的負擔。
  2. 亞急性期(4-21天): 隨著疼痛與腫脹減輕,治療的重點轉為輕微的活動與活動度訓練,以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此時可能會引入簡單的物理治療,如超音波治療或徒手治療。
  3. 復原期(3週以上): 此階段的目標是恢復受傷部位的肌力、穩定性與功能,並逐步重返運動。復健科醫師可能會指導進行特定的肌力與平衡訓練,並監控病人避免過早進行高強度運動。

運動傷害復健指南整理

階段 時間 目標 復健建議
急性期 0-3天 減少疼痛與腫脹 使用PEACE原則(保護、教育、避免抗炎藥、壓迫與抬高),並可能使用護具或拐杖減少負擔。
亞急性期 4-21天 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 逐步增加活動度訓練,避免長期固定,並可能使用超音波治療或徒手治療輔助恢復。
復原期 3週以上 恢復肌力、穩定性與運動功能 進行肌力與平衡訓練,循序漸進地重返運動,避免過早進行高強度運動。

影響傷害康復的關鍵因素

  • 病人的依從性: 按照醫師指示進行治療與復健,並避免急於恢復高強度運動,是康復的重要基石。
  • 專業團隊的介入: 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能大幅提高康復的效率與效果。
  • 心理狀態: 積極樂觀的態度能幫助病人更快重拾自信與健康。

醫師的建議:如何成功復原並預防再次受傷

  1. 遵循復健計畫: 在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逐步進行適合的訓練,切勿心急。
  2. 重視熱身與放鬆: 運動前充分熱身,運動後適當拉伸,是預防運動傷害的關鍵。
  3. 學習正確動作: 不論是跑步、舉重還是球類運動,學習正確的動作技巧能降低受傷風險。
  4. 改善肌力與柔軟度: 定期進行核心肌群訓練與柔軟度練習,提升身體的穩定性與靈活性。

醫師案例分享

案例一:慢跑者的膝蓋痛

一名35歲的慢跑愛好者因過度訓練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經過復健科醫師診斷後,他接受了包括股四頭肌強化、核心肌群訓練與跑步姿勢矯正的治療計畫。三個月後,他逐步恢復跑步,並避免了舊傷復發。

案例二:籃球員的腳踝扭傷

一名高中籃球員因跳躍落地時踩到隊友腳部而扭傷腳踝。初期的PEACE治療後,他在復健科醫師指導下進行本體感覺訓練與腳踝穩定性訓練,六週後成功重返賽場。

醫師小叮嚀

運動傷害的康復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只要正確面對傷害並尋求專業協助,絕大多數人都能恢復運動能力。預防勝於治療,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與正確技巧,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無論您是運動新手還是專業運動員,當面臨運動傷害時,請記得向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尋求幫助,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https://gcm.org.tw/blog/sports-injury-recovery-stages

文章來源: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